近日,幸福旅程学院在上海举行揭幕仪式,演员关悦(中)获颁“女性幸福力榜样”奖,与观众一同探讨中国女性幸福力,分享职场家庭平衡经。(来源:新华网)
主观幸福作答分布情况
编者按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OHP实验室、天下女人研究院、中华女子学院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女性幸福报告》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幸福状况,并对影响女性幸福感的婚姻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等因素进行分析,为了解女性心理状况提供了参照。何谓女性幸福力?家庭和年龄如何影响女性幸福感?如何更好测量和提升女性幸福力?就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该报告主持人、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罗慧兰。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刘天红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何谓女性“幸福力”?北京师范大学、天下女人研究院及中华女子学院联合发布《2018中国女性幸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初衷是什么?
罗慧兰:我们所说的幸福力是指感知幸福的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和传递幸福的能力。幸福力与幸福感是不同的。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幸福力是一种能力。即便是深处逆境之中,人也可以拥有幸福力。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被当今社会赋予了多元身份,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身份再造之旅,她们不再只是充当家庭、社会中的配角,也不只是和男性平起平坐的伙伴,她们渴望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参与权和支配权。在家庭中,女性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在单位,高层管理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尤其是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女性更是行业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女性的幸福水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调查我国女性幸福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国民幸福感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根据报告,总体而言,您认为当下中国女性的幸福感如何?就您所了解的群体,其幸福感有什么区别?
罗慧兰:根据报告,女性总体主观幸福感得分主要分布在5~10分之间,平均分7.47,得分在5分以上的人多于得分在5分以下的人,说明女性整体幸福感分布较高。但也不得不承认,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农村妇女、贫困妇女、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妇女代表性不足,这也可能导致这一结论有一定的偏差。
我所观察到的群体主要是学生群体及流动女性群体,可以发现各群体的幸福力是不同的。我认为女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深层次的焦虑。这一方面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比如对未来择业、婚姻等的担心。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强,这造成了女大学生群体在个人发展上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这种焦虑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婚姻问题、家庭的贫困问题,等等。
此外,就我所了解的流动女性群体,我认为她们的幸福感还是比较高的。幸福感是相对的,具有比较性。与原来的生活环境相比,她们的经济能力提高了,可以顺利地融入流入地的社会环境,被这个社会环境所接纳,这是使其幸福感提高的重要因素。
幸福感是非常个体化的,与个人的感知度有关,而与个人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没有必然的正向关系。既有研究表明,在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着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即在横断研究中,收入与幸福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在纵向研究之中,主观幸福感并没有随着GDP的提升而显著提升。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可以用相对效用理论,即收入对于人们幸福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个体对于收入差异的感知,这一差异既可以是与自己过去的收入相比,也可以是和他人的收入相比。因此,如果相对于社会群体自己的相对位置没有产生变化,可能并不会带来幸福感的变化。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报告显示,影响女性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您如何看待家庭对女性幸福感的重要影响?
罗慧兰:家庭对一个人的幸福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结婚的人比没结婚的人幸福感更高。家庭关系是人的最密切的社会关系,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分享至关重要。一段稳定的婚姻关系会给女性带来多方面的提升,包括生活满意度等。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孩子也赋予了深切的爱与希望,孩子的诞生与成长几乎是每一位母亲感到最具有成就感的事情,因此,拥有一段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女性幸福有着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单身的人会更多遭遇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
但这只是统计意义上的结论,并不意味着我们应一味鼓励女性尽快走入婚姻,而是更应该重视女性在婚姻前、婚姻中、婚姻后的权利,真正让女性幸福的不是婚姻这种形式,而是由亲密关系所带来的支持感与心理链接。
家庭对个人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对男性同样适用。对男性而言,对家庭的依赖性甚至比女性更高。因为女性相比男性,生活能力更强,社会支持系统更为广泛,比如来自朋友的支持(闺蜜),而男性很难获得家庭之外的亲密情感的支持。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报告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幸福感越来越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说明中国女性对幸福的感知摆脱了年龄的困扰吗?
罗慧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对生活拥有了更多阅历和经历,更容易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挫折,同时也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在各方面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一结论与大多研究结论相吻合,但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中年阶段(30~40岁左右)幸福感水平最低,青年和老年阶段相对较高。其原因是中年阶段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包括职业发展、家庭关系维护、赡养父母、养儿育女等方面。
此外,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面对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由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角色冲突越多、压力越大越不幸福。
最后,“年老色衰”的压力其实也是在年轻时所预设的一个压力。因为女性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对于衰老所带来的压力会释然,其关注点转向对健康的渴求。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关于“女性幸福力”的测量及评估您有什么建议?您对提高女性幸福力有什么建议?
罗慧兰:社会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中立的,研究者本身的价值和立场会对研究产生影响。在男权观念影响下,所做出的研究设计会脱离女性的生活实际,也不利于性别平等的推进。因此,对女性幸福力的考察也需要具有性别视角。我认为,性别态度越平等越有利于幸福力提升。拥有平等性别态度的女性可以逾越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自由地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质。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引入了斯宾塞(Spence)和赫尔姆赖希(Helmreich)等人编制的《对女性的态度量表》(《Attitudes Toward Women Scale》)。此外,我认为女性幸福力的测量中一定要导入女性自尊这个指标。越是自尊高的女性,越能够应对挫折,其幸福力也越强。
对提升女性幸福力而言,首先知识文化教育很重要。知识水平提高有助于提高女性对生活的掌控力。一个人幸福力、控制力及内在价值感的提升,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此外,自尊也是很重要的。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判断。自尊高的人可以接纳生活中一些负面的、不合理的事情,知觉到更多正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