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柳家村地处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北部,贫困村的帽子戴了许多年,全村75户居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占了39%。
如今,柳家村已很难让人与“省定贫困村”这五个字联系在一起。“现在和过去比,大不一样了。”柳家村妇联主席张福花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贫困户都已经达到了脱贫的标准,村里盖起了大棚,修好了水泥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民主议事,事事能办好
走在柳家村前的水泥路上,济南市妇联驻柳家村“第一书记”蓝剑告诉记者,当初为了修这条路,他与村“两委”班子可谓是颇费周折。“在修建主干道时,由于资金有限,前期只能建设一条道路,大家都想修自家门前的道路,意见很不统一。”
与村“两委”商议后,他们决定在柳家村实行“1421”协商民主工作法,即按照村“两委”安排,由村民议事会组织开展一次全村性的征集意见活动,了解群众需求,形成“村情民意需求台账”,经过村民议事会建议、村“两委”提议、党员大会商议、党员和群众代表联席会决议后,对党员大会通过的“村情民意需求商议台账”进行表决,形成“村务督办清单”,并进行公示。
“群众的事情由群众来商议,为的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蓝剑介绍说:“经过反复论证、民主协商,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后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前街的道路建设上,产生了最好的效果。”
除了修路,柳家村还通过实行“1421”工作法,建起了蔬菜大棚,修好了自来水管线,修建了大棚生产路。同时,依托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柳家村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民主新格局,一些事关村民自身利益和村庄发展的好事,都得以顺利办成。
发展产业,人人皆脱贫
村民许方霞承包的黄瓜大棚就在她屋后,每天天不亮,她就在棚里忙活。这个大棚是她去年承包的,靠着这2亩大棚,她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一年收入6万元吧。”许方霞笑着说。
蓝剑告诉记者,柳家村村民过去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也有人种植黄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但由于技术欠缺,效益并不算好。为了帮助柳家村29户贫困户脱贫,他和村“两委”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心对柳家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我们村集体预留了20亩土地种植辣椒,每亩年收益能有4000元左右,与过去种植小麦和玉米相比,收入大大提高。另外,我们开发了村南头的一片荒地,平整翻新出6亩土地用于种植中药材巨麦,每亩土地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蓝剑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柳家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9.6万元。
蓝剑还与村“两委”班子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种植樱桃、西红柿大棚,并建起了4个产业扶贫大棚、37个蔬菜大棚,21户贫困户靠着蔬菜大棚,人均纯收入全部达到了4277元的脱贫标准。
除此之外,柳家村成立了柳家红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将其加入山东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设计商标,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试点改革,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让村民入社当股民。
美化村庄,家家都参与
沿着平坦干净的水泥路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到了村民李元清的家。他家虽然是贫困户,但家里十分整洁:陈旧的木门被擦拭得一尘不染,院子里的杂物摆放有序。
“今年2月7日,济南市妇联‘争创出彩人家,共建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启动,柳家村作为试点村,已经有31户达到了‘出彩人家’三类要求。”蓝剑介绍说,从庭院整洁开始,创建活动对所有家务都提出了细致的要求,“这样一来既便于考核打分,更便于村民按照要求进行整理。”
据了解,“出彩人家”创建活动更鼓励贫困户参加。李元清家是柳家村第一户成为“出彩人家”的贫困户。
“不仅村民家里美了,村里也要更美。”蓝剑告诉记者,去年,柳家村建起了绿化休闲广场和文化墙。同时,村里积极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实行卫生保洁专人负责,对村内东西两条主干道、南北九条街巷进行了命名,安装了路标指示牌;对每户门牌进行更新;对党员户和文明家庭进行挂牌,切实增强先进意识和带动效应,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文明程度,让村民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
“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干净得很,没有人乱放杂物,大家很爱惜环境,也都养成了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的卫生习惯。”张福花说,“这几年政策好了,村民腰包鼓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