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年代剧,但《爱情的边疆》跳出了家庭与琐屑的窠臼,也与狗血套路绝缘,直击大时代背景下性格迥异的角色命运走向,虐心与温暖像一暗一明两道背景光,烘托出爱恨交织的基调。
■ 莫兰
蓝底洒小橘花的圆领长袖布拉吉,棕色手织粗线棒针毛背心,庄重朴素又精神的中山装,站台上拉响汽笛冒着蒸汽即将远行的火车,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一帧帧饱含着怀旧质感的生动画面,一下子就将观众的思绪拉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
被称为“女性情感史诗大剧”的年代剧《爱情的边疆》以1958年的校园生活为开端,在历史的坐标上纵深数十载,诠释了北京广播学院女学生文艺秋和苏联功勋播音员维卡跨越60年的刻骨铭心之恋。
故事围绕着倔强勇敢、用信念守护爱情的女主角文艺秋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苏联播音员维卡、同学万声和同事宋绍山之间曲折的情感牵绊徐徐展开。全剧底色明媚纯净又炽热真挚,无论是细微之处的旧时物件,还是主人公们始终执着坚守的纯粹情感,都镌刻着极强的时代烙印。
可以说,在一开始,结局就已经写好。文艺秋,这个名字预示着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必将遭遇严酷现实的多事之秋,亦蕴含了秋天的况味与希望——艰难的耕耘与痴情的守望之后,迎来的是收获的季节,虽然已近暮秋晚年。
才华横溢的18岁少女文艺秋的专业是俄语,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维卡是一个战争传奇,早已在她心里埋下了爱与崇敬的种子。面对万声笨拙而热烈的追求,她不为所动,但万声一直追随。
之后,维卡来中国援助交流,二人情愫升温,冲破家庭与社会的重重阻力,结为伉俪。还未等到办婚礼,中苏交恶,维卡被迫回到苏联。
为了在地理位置上能更靠近维卡一点,文艺秋主动要求前往中苏交界处条件异常艰苦的黑河工作。后来,维卡也来到黑河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担任播音员,两人仅一江之隔,却只能依靠望远镜,遥遥相望。唯一的安慰是,他俩还可以通过倾听对方广播的声音抚慰痛楚,倾诉思念。
经过20年的漫长等待,迫于现实,文艺秋与同事宋绍山结婚,相知相守数十年。中苏关系好转以后,收音机里又传来了见证中苏友谊的歌曲,宋绍山也被他们的爱情故事打动,帮助文艺秋渡过窄窄的界江,与维卡见面。
当暮年的文艺秋与维卡在北京重逢,彼此用播音语调再次倾诉思念,这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尽管是年代剧,但《爱情的边疆》跳出了家庭与琐屑的窠臼,也与狗血套路绝缘,直击大时代背景下性格迥异的角色命运走向,虐心与温暖像一暗一明两道背景光,烘托出爱恨交织的基调。
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个体小人物的渺小与无助、苦楚与挣扎无比虐心。然而,透过特殊岁月的悲情底板,迸射出可贵的人性光辉,足以照亮一生。主人公们饱经风霜磨难,历经相恋、分离的多舛,靠着一腔思念苦等重逢,虽然彼此付出的爱并不对等,也未必能换来回应,但每个人都坚守着心底那份真情,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亦不改初心,无悔,亦无怨。剧中所刻画之跨越时空、踏平山海的纯爱,触动了观众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而同样是纯爱,在剧中却呈现三种不同的模式。
一种是文艺秋和维卡惊心动魄的爱恋。它是最纯粹最天然的灵魂吸引,像火焰般猛烈、炽热、浓得化不开,可以超越国籍、种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因为一个声音而爱上一个人,铁丝网拦不了,界河挡不住,时间带不走,为了他(她),敢与全世界为敌,真爱的力量可以摧毁所有,亦能够重建一切。
哪怕咫尺天涯,也能凭借想象的翅膀飞越——“下班了,外面下起了小雨,你穿着风衣走在莫斯科的街道上,买了一份《真理报》,边走边看。你用礼帽挡住头,雨水顺着礼帽滴落下来。上了车,客车在雨中行驶着,你望向窗外,雨滴打在车窗上,朦胧了你的脸……” 文艺秋这段内心独白既悲凉,又甜蜜,在幻想的世界里拥有你,戳中了多少人的泪点。
第二种是宋绍山温暖熨帖的理解与包容之爱。它不够浓烈,却细水长流,是“无论你何时转身,都能看到他在”的踏实。
在农场时,宋绍山不仅帮文艺秋和万声打掩护,还时时挺身而出保护文艺秋。文艺秋怀上了维卡的孩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他却冒险潜入医院,帮忙出谋划策。孩子出生后,他人前人后帮衬,想方设法接济。为了帮文艺秋买台新收音机,他冒死去抓野猪。这一系列暖男之举,最终打动文艺秋与其相守。
第三种是万声以“朋友”身份陪伴左右,20年如一日默默守护之爱。它换来的只是对方的不忍与愧疚,但,不求回报让它无比干净纯粹。
这个性格单纯、爱情至上的男人,跟文艺秋气场明显不合,所有追求的招数都那么蠢萌到让人着急,然而,即便明知文艺秋并不爱自己,他也愿意为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包括坚决追随文艺秋远赴苦寒之地工作,只因为“她一个人太孤单了”。“我爱你,与你无关”,这至情至性令人动容。
这三种爱,涵盖了红尘俗世的男女间最动人的情感,叠加在一起,就是完满。文艺秋很幸运,她都得到了。或许有点太理想,但,它们是真实存在于世的。正如导演毛卫宁所强调的:“你能否遇到,我不能确定,但无论你相不相信,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存在的。”就像该剧的缘起——编剧高满堂到东北154电台采访时,在极寒的地下通道里,突然看到一个老旧的罐头瓶子,里面还插了一朵枯萎的鲜花。花萎了,但它曾经来过,就足够了。
虽然这样一部低调、少噱头、不狗血的剧作在收视榜上表现并不亮眼,但它依然值得被记住,不仅因为其制作精良、细节考究,更因为它承载“对中国一个时代的‘爱’的思考和回答”,其价值观在感情中掺杂物质的占比加大、纯爱相对稀缺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