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团中央2007年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青马工程”在高校开展得如何?大学生在参加“青马工程”后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本报记者走近几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了解“青马工程”在高校的开展情况。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林志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别是华南地区传播与践行的重要基地,中山大学百年来薪火相传,践行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山大学是全国首批“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之一,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致力于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亲民化、生动化、现实化,走出一条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
中山大学团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山大学“青马工程”从履行共青团员的根本职责出发,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入手,致力于在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具有高度理论自觉、鲜明实践品格、深厚群众根基、奋进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
据介绍,中山大学“青马工程”以学生为本,推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校区班委-校区团工委-学生班主任-教师班主任-校团委”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五位一体”式组织架构。校区班委注重兴趣类活动设计,重公益、讲时效;校区团工委注重校区“青马班”管理,擅考核、团队建设;学生班主任统筹四校区青马活动开展,重协调、增强参与热情;教师班主任主抓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搭建,重理论、求创新;校团委主要负责顶层设计,重规划、抓突破,五个层次环环相扣,共同推动“青马班”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此外,运用“4+n+1”模式,校院两级青马培养充分联动。院系“青马学堂”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并逐步形成由院系推荐进入校级“青马班”的培养模式,校级优秀学员还将获得进入省级“青马工程”/大骨班深造的机会,学员进入四年级则回归院系担任朋辈导师,从而把“青马班”的培养贯穿本科四年。今年,中山大学“青马班”招生直接采用双试与推荐相结合的制度,直接由院系“青马学堂”推荐骨干进入校级“青马班”。同时校级“青马班”的课程部分开放给院系“青马学堂”共享,与各二级学院实现“4+n+1”模式联动培养,即4场青马马列精品讲座、n场时事热点讲座或小型讨论学习会、1次联动社会实践。利用APP打造多种功能,为校院两级青马课程分析与学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台保障。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走近马克思,喜欢上马克思主义?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马工程”围绕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式上升的培养规律设计课程,坚持用实情、时情、世情来说史和论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谈清聊透,使之将社会百态的知其然转变为理论的知其所以然。此外,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对象为本,根据每期的学生特点和需求,每一期关注的不同热点问题,在课程的设计上进行动态调整更新,增强“青马班”的活力和吸引力。
“青马工程”还充分联动校内外资源,搭建师资队伍,打造青马社会实践平台。据了解,目前“青马班”已走入惠州、中山、河源、东莞、揭阳、井冈山等地区,让同学们在参访调研、寒暑期实践中学会全面认识社会的方法论。第八期“青马班”学员李伟东表示:“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你可以感受到青年的活力、担当与责任感。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来自不同专业的青马人在这里汇聚,在实践中感知社会温度,在调研中了解国家发展,在讨论中直面内心困扰,青年有担当,民族有希望,我们也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