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宁
“共情”这个词近两年比较热,对于很多新手爸妈来说,这个词有点陌生。
先来看一个事例:一位爸爸在儿子生日那天带孩子去游乐园,可是儿子却提不起精神来,玩了没一会儿就吵着回家。爸爸很恼火,但碍于是孩子的生日,只好沮丧地打算抱孩子回去。可当他蹲下来准备抱儿子的时候,非常惊讶地发现,在儿子的视线中,整个游乐园是挺没意思的:形形色色的腿围成了一口井,儿子在“井”底仰着脖子,偶尔看到“井”口飘过的气球,还听到远处过山车飘来的阵阵欢呼。
这时爸爸才突然发现,“原来儿子的视角跟我完全不一样啊!”领悟到这一点后,他把儿子抱到自己肩膀上,父子俩在游乐园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
这位爸爸的一句话道明了“共情”的内涵:就是我们要跟孩子同步。
要真正做到和孩子“共情”,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先会听再感受
孩子放学回家情绪不太好,我们可以先试探性问问孩子: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愿意跟妈妈说说吗?孩子可能会说:今天在学校,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就开始数落孩子了:你怎么就不能让人省点心,为什么不好好听课……
但事实是,上课时同桌总是跟他说话,他跟同桌说:“下课再说吧。”这一幕恰巧被老师看到,所以老师当众批评了他。
好的“共情”,需要做到认真倾听。
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美国情景剧《成长的烦恼》中,当父母和最小的孩子Ben说话的时候,总是习惯地把他抱到一个桌子上,让孩子和自己能够平视对方。这个动作特别吸引人,它告诉我们,跟孩子讲话要这么认真、专心、平等地互动。
接下来,可以帮孩子“命名”他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不能够精准地“命名”他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总结。比如:今天上课说话,不是你的错,你的本意是不让同桌说话,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觉得自己被冤枉了。
可以用你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给孩子一些力量,帮助他走出不良情绪。拍肩膀也可以跟孩子建立联结:当你开心时,妈妈爱你;当你不开心时,妈妈理解你;当你痛苦时,妈妈也依旧爱你。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理解自己
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我理解你”这些听起来很“对”的话,而是让孩子体验到你理解他,即使他现在处在负面情绪中,他依旧是被你接纳、被你爱、被你认可的。
给孩子体验负面情绪的权利。当他特别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会有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孩子不想说话,或者是想扔东西,我们就让他先发泄一下,让孩子去经历和体验这种负面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膀,一个拥抱,一个理解的眼神,给他无言的陪伴。
等孩子从受挫的情绪中走出来,我们再跟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考试,虽然没有拿第一,但是妈妈看到了他的努力,觉得他继续坚持,下次就会有进步。
如果你想要和孩子“共情”,却发现很难,这里介绍三句话,它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想你也很难过/难受吧?
我想你那样做,一定有你的理由。
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想这样。
这3句话可以用到很多人际冲突中,可以用到各种需要你和对方“共情”的时候,未必仅限于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