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上村的文化墙 。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丽婷 文/摄
走进石家庄市藁城区岗上村,有两点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一是村里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白杨树和法国梧桐树,把村子“锁在”了绿荫中;二是街道两旁的墙上,被一幅幅国学文化图、好人榜、光荣榜等“装饰”,村子里“弥漫”着祥和、静谧的气氛。
村妇联主席郭瑞芳指着一面“文化墙”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介绍:“这面长墙上绘制的是百孝图,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古代的‘二十四孝’图,传播古代人行孝的小故事;一部分是宣扬我们村子里评选出来的敬老爱亲模范。”记者看到几个中年妇女带着孙子女在墙边玩耍,一字一句地给孩子读着墙上的字。
记者随意问一位带孙子输液的妇女,她一张口就夸起来, “这个村可好了,干部好,乡风好。比如冬天下雪了,村民们都是自觉地先清往外走的道路,然后才顾自家的院落。”本以为她是岗上村民,原来她居住在距离岗上村十里地的另一个村庄。
岗上村,不仅是全国文明村,也是远近闻名、十里八乡的人都羡慕的文明村。
郭瑞芳告诉记者,岗上村能这么和谐、文明,要归功于2015年去世的老支书郑梦辰。为弘扬正气,引导百姓知善、行善、乐善,1982年开始,郑梦辰创建了村里的“功德录”。功德录第一人记载了退伍军人、共产党员范振国,把在家门口捡到的一麻袋小麦主动交到村委会。现在来说一麻袋小麦不算什么,可在那个挣工分的年代,干半年也挣不来一袋子小麦。这件事不能悄无声息,点滴善行就是功德,老支书建立起一个好人好事登记本《功德录》,范振国的事迹成为开篇第一笔,这一笔拉开了岗上村探索以德治村的序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旺 ,老支书总爱说这样的话。”郭瑞芳说,在这样的理念坚持下,岗山村的功德录也坚持记到现在,仍不间断。“目前记载了208本,好人好事14万余件。现在我记副本,现任书记郑丰润再抽时间一笔一画工整地写在功德录上。”记者在岗上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的二楼看到,20米长的柜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两排,“这里盛不下,还多着呢。”郭瑞芳说。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记者也看到了一面岗上村功德碑,上边分门别类地记载着村民们的善行义举,孝老敬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拾金不昧、抗震救灾等等。“不管多大点儿的好人好事都可以进功德录,事迹突出的选在功德碑,有巨大特殊贡献的上功德牌坊。”郭瑞芳说,正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坚持宣扬正能量,使岗上村村民向善向好、无私奉献成为自觉。“村民们的公共意识非常强,村里的好多事情都是出义务工。”
记者随意走进一家院落,丁瑞芝和老伴正在拾掇院子。“我们村的人是有困难就上、有灾难就帮。前些日子一邻居家出车祸,村民们都是第一时间捐款帮助,我们的党支部强,我们是个和睦的大家庭。”问起上没上过功德录,丁瑞芝一脸骄傲地说“上过、上过”。
“不管什么年代,人们活着都要一口气,一种精神。我们岗上村的人就找到了这种精神的力量,因此每个人感觉是幸福的。”郭瑞芳介绍,岗上村610户、2400多口人,不是个大村,但村子里除了落户在此的一所石家庄的学校有3000人在此居住,还有五六千外来人在村里居住。“他们都是在区里、市里上班的,但就喜欢住在我们这里。”
郭瑞芳还告诉记者,在软文化的支撑下,村“两委”正带领村民向富向美,实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三年前,村里流转土地800亩,建起了核桃间作牡丹、芍药经济林,不仅给村子建起一个美丽的“后花园”,经济效益也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