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耿兴敏
□ 通讯员 刘征云 庄颖娜
百花争艳时节,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走进一个鲜为人知的军事医学研究所——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头顶无数显赫荣耀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却每每在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发挥出“一招制胜”作用。
有着防护尖兵、防疫铁军之称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组建60年来,一代代科研人员始终以“姓军为战、强国为民”为己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牢记初心、矢志创新,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了一个个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军队铸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医学防护盾牌。
研究所先后走出7名两院院士,拥有1个国际组织指定“双资质”实验室,7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二等奖为代表的高等级科技成果奖190余项,取得新药证书74个、专利授权500余项,先后有一个研究室被授予荣誉称号,5个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14人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
姓军为战,他们矢志打赢——
因战而生,为战而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解决我军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医学防护难题,1958年,某药物研究所前身在京正式组建。汤腾汉、黄衡禄、周金黄、张其楷、宋鸿锵、周廷冲、黄鸣龙等老一辈科学家听令而行,从四面八方齐聚这个无声战场,吹响了向新领域进军的号角,发起了向医学防护阵地的一次次冲锋。
“战场防护,部队怎么识别、怎么检测、怎么治疗?特别是对吃的、喝的,要尽快拿出一套军用标准。”上级的要求严肃而迫切。
然而,这些巧妇面对的是无米之炊:建所之初,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有的只是几个手提秤、旧闹钟和几个瓶瓶罐罐。一无经验可循,二无设备可用。
困难面前有他们,他们面前无困难。仅用一年光景,科研人员就在防护重点领域拿出初步防治措施,实现我军医学防护零的突破。
首战告捷!但他们没有满心欢喜地庆功祝贺。因为他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要保证部队官兵在战场上实现全面有效防护,必须从点到面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实战需要的医学防护体系——任务更加艰巨。战场需要就是科研任务,新的攻关大幕随即拉开。这是从侦、检、诊、防、治结合来研究的大课题。所党委组织科研人员层层立下军令状,筛选、药效、安全性评价等各研究方向同时发起冲锋。
集体力量是无穷的。该所领导鼓励大家“吵架”,进行智慧碰撞。中西医学相结合、机理研究和药物研究相结合、平时与战时需要相结合……一条条真知灼见凝练出科研攻关方向。
为寻找药源,他们上高山、下海岛,甚至深入无人区,在较短时间内搜集各种药方和中草药5000余种,使防护药物有了广泛筛选基础。所长苏瑞斌告诉记者,研制特效药物时,筛选化合物是关键一环,流程复杂,耗时费力。有一种叫“六六六”粉的药物,据说试验666次才成功,一时成为科学美谈。然而在这里,为找到一个靶标化合物,有的筛选次数竟然过万。在研究某种防护药方时,他们就筛选出代表性的靶标化合物达100余种。
跬步积千里,滴水汇长河。
历史将记住这一辉煌时刻:那年,以该所40多项尖端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传承着先辈“姓军为战、强国为民”的精神追求,近年来,研究所瞄准军队卫勤建设需求,科学确定“十三五”整体发展框架和特需药物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不断加快科研成果与实战应用的有效对接:
——制订颁布系统配套的洗消、诊断、救治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研发配备系列现场救援装备,逐步实现成果装备化、集成化、信息化,为打造新型国家医学安全防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李松、谢剑炜共同领衔的团队研究项目攻克“防、检、治”环节关键科学难题,形成全新防护能力,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成我国首个防护药品原料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产能跨度大、适用度广、涵盖常规和特殊生产技术,突破了原料药应急生产的能力和质量瓶颈,解决了应急状态下特殊用药保障难题。
科研准星始终聚焦战场。前不久,一批新型防护训练模拟器材配发部队,助力部队实战化训练。设计者高春生随后带领团队深入部队一线,指导装备训练,收集使用意见,研究改进措施。
“服务备战打仗,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高春生和他的队友们豪情满怀。
强国为民,他们勇于担当——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知名科学家的引领,使研究所一个个科研团队有了强国为民的铁肩膀。
100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曾夺走全世界近4000万人的生命。而2003年春天,“非典”病毒肆虐。李松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将流行病毒锁定为科研主攻方向,并很快取得相关进展。
面对困难,团队带头人李松和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心得:“有机会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们的幸运!”
2009年,当H1N1再次袭来时,李松团队又一次创造奇迹:提高药品产能30倍,仅用135天就完成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
“护佑人民健康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感悟到科研工作的价值所在,团队的青年人不再纠结个人名利得失。随后几年,他们又为儿童流感患者专门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而帕拉米韦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更是改变了全球流感重症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
一项项成果显示出“甘坐十年冷板凳”科研精神的成效:
——在国家禁毒斗争领域,这个研究所同样功勋卓著。毒品成瘾快、戒断难、复吸率高,其有关神经生物学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研究员李锦盯上了这个医学研究的“冷门”,一头扎进去,在这个“板凳”上一坐就是20年。经过多年刻苦攻关,好消息不断传来:李锦被聘为我国首个戒毒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课题组研究发现了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并首次证明此系统对阿片成瘾和复吸具有明确抑制作用;与地方企业合作研发的防阿片复吸中药新药——断金戒毒胶囊具有理想的脱毒、防复吸作用,且自身不成瘾,近期获得国家临床批件……
——抑郁症一度成为热词。该研究所在此症的防治上也拿出了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前后18年时间,以罗质璞、崔承彬、赵毅民、李云峰、张有志等为代表的两代人接力攻关,中间的波折不待言说。他们研发的巴戟天寡糖胶囊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准上市的中药五类抗抑郁药物。与国外药品相比,不仅见效快、药效好,而且副作用轻微,兼具改善认知、增加免疫和抗创伤后应激障碍作用。然而,在巴戟天寡糖胶囊成功上市时,最早参与研发该药的罗教授去世已经整整7年。
——近年来,结合国家赋予的重大专项任务,该所新药研发步入快车道。阿姆西汀及片剂等15个新药品种接连进入临床,抗流感、抗超级细菌等4个药品获得新药证书。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制出国家急需的抗丝虫病新药益群生、抗结核病新药异胭肼,到针对口腔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毒、糖尿病研制的华素片、盐酸戊乙奎醚、太罗……在聚焦军事课题研究的前提下,我们在军民通用研究领域稳健发力,瞄准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和百姓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课题攻关,系列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所长苏瑞斌自豪地告诉记者。
厚积薄发勇担当,强国为民再加速。研究所众志成城,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