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的残疾人,其中中国的残疾人口达8500万,即大约每15个人中就有一位残障人士。然而,这与人们的个体感受并不一致,因为平常很少能够见到残障人士的身影。事实上,他们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隐形”,并不是出于个人意愿,而是社会为残障群体提供的融合性支持明显不够。
发起“我们是你的眼——盲人听公益项目”的天津滨海新区助残志愿者协会曾经走访过很多盲人,发现他们都非常渴望走出家门,拓展自己的生活,但碍于身体的残疾,只能把自己困在狭小的生活圈子里,严重的还产生了对外界的恐惧。
残障人士对外界产生恐惧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社会未能给其提供友好的无障碍环境。
近年来,尽管城市规划对残疾人的无障碍出行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障碍重重”:基层无障碍设施少;盲道经常被车辆和杂物侵占,甚至修成“断头路”;轮椅坡道欠缺或者设计不合理;残疾人厕位宽度不达标;残疾人线上线下办事等方面障碍多……这些已经成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障碍。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前不久视障歌手周云蓬在银行办卡遭拒事件。今年3月,周云蓬因工作需要,想在深圳中国银行某所办借记卡。虽有经纪人陪同,但因为视觉障碍,被柜员判定为“无民事能力”,拒绝其要求。周云蓬在微博上表示质疑,事件发酵。随后银行道歉,强调不办是“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绝不是歧视残障人士。
视障人士办卡遭拒并非个案。2016年,26岁的视障人士石志刚想办理某行的信用卡,银行以“无法阅读风险提示并签名”为由拒绝办理,石遂将银行告上法庭。当地视障群体随即开展了银行对视障人士服务的网上调查,共收到429份有效反馈。其中,86.7%的受访者有过遭拒经历,64.6%的受访者称经常光顾的银行网点密码键盘没有便于视障人辨识的标识。而早在2012年,中国银监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就曾发布通知或文件,要求完善残障人士银行服务,保障其享受与其他客户平等权利。
保障残障人士权益有法可依。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有50多部。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和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强调“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然而,现实并不乐观,残障人士仍然屡屡遭拒,难以融入社会。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对全体人民发出的庄严承诺。对于残障人士而言,身体残疾的痛苦往往与经济的困窘叠加,导致生存空间狭窄,他们也是扶贫路上不能被丢下的一个弱势群体。帮助残障人士在与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平等地享受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实现这一愿景,既需要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尽快落实各项惠残民生工程和残疾人帮扶政策,全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残疾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也需要像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这样搀扶残障人士走出封闭空间、拓宽视野、放开心情的助残机构及志愿者。
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和雨露,残缺的种子一样能开出绚烂的花来;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与帮扶,残障人士同样可以是财富的创造者、文化的书写者、社会的贡献者、历史的推动者。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一岁半便罹患视听障碍,经过安妮·莎莉文的启蒙及自身努力,不仅能读能拼能写能说,还考上哈佛大学,能熟练运用英、法、德、拉丁、希腊五国语言,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14部著作影响了整个世界,被认为是20世纪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她终生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还有张海迪、史铁生、贝多芬、霍金、弗里达·卡罗、克里斯蒂·布朗……每一个名字都在史书中熠熠生辉,他们身残志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去奋斗,去“扼住命运的喉咙”,去书写人生的壮丽诗篇。
一个文明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是一个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爱残障人士,不应止于搀扶他们从困境中突围,更应着力于消除阻碍,创造条件让其像健康人士一样实现人生价值。而这,才是真正的大写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