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缴获的制毒原料
新华社发
提要
警方认为,一方面,近年来沿海地区加大了对制贩毒品的打击力度,一些毒贩开始寻找新的生产窝点;另一方面,中部一些地区制毒案件相对较少,人们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犯罪嫌疑人特意选在山坳中,不易被发现。
□ 新华社记者 梁建强 徐海波
把产品称作“泥巴”,互相之间以代号相称,各工序“链条化”分工配合……偏僻的山坳里,犯罪嫌疑人以建设“猴头菇菌种基地”为名,囤积数十吨原料,疯狂生产毒品。
近日,湖北公安机关成功捣毁了一个在黄冈市蕲春县非法制毒窝点,缴获俗称“丧尸药”的新型毒品甲卡西酮9.1吨,各类制毒原料49吨以及大量制毒工具,抓获犯罪嫌疑人15人。
山林之中暗藏制毒窝点,查获“丧尸药”9.1吨
三面环山只有一条小路可以进出,路的尽头是两个蓝顶的简易板房,走近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这里就是制毒的窝点。近日,湖北黄冈蕲春县公安局禁毒大队长张金林为记者复盘了发现这一制毒窝点的过程。
2018年年初,蕲春县公安局接到来自公安部的一条线索通报:一批制毒原料苯丙酮由南京运往蕲春,有制毒嫌疑。“通过约一周的深入追查发现,从福建来到蕲春的曾某行踪可疑。”张金林介绍,在漕河镇三码河村3组一偏僻山坳,办案民警发现了两栋新建起的板房。山坳中不时有刺鼻气味飘出,不断有人出入。结合外围的相关调查情况,警方判断这里有制毒嫌疑。
抓捕行动中,警方抓获了连夜赶工的犯罪嫌疑人曾某、黄某、朱某等8人,并在厂房内查获了大量疑似毒品半成品的物质和制毒化学原料、制毒设备。
经技术人员鉴定,现场缴获的是俗称“丧尸药”的新型毒品甲卡西酮,共9.1吨,还有各类制毒原料49吨。办案人员介绍,这些毒品如果流入市场,市值将超过亿元。
打着建设“猴头菇菌种基地”的幌子制毒
经过审讯,警方了解到,2017年11月,毒品犯罪前科人员、来自福建省三明市的曾某通过邱某、李某联系上蕲春的熟人姜某,并多次到蕲春踩点寻找合适场地制毒。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打着建设‘猴头菇菌种基地’的幌子。”蕲春县公安局副政委王玉堂介绍,选址时,曾某等提出了三点需求,并许以高额回报,一是要偏僻,不易被发现;二是要有水、电,能保证机器运转;三是要交通便利,便于运输。
在高额回报的利诱下,姜某带领几人多次前往蕲春各乡镇寻找场地,最终发现麻武高速蕲春东出口漕河镇三码河村3组附近的一个山坳满足要求。几名犯罪嫌疑人以高出市场价数倍的价格,从蕲春人管某手中租下场地,建起制毒厂房。
2018年年初,曾某承诺高额报酬,纠集谢某、曾某等分批从福建赶至蕲春非法制毒。
办案民警调查发现,为避免泄露行踪,参与其中的人员均不准携带手机和身份证,不准走出厂区。本是亲戚、朋友或邻里关系的制毒人员,在厂区内只能以绰号相称。对外联络、后勤以及制毒的各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
“他们把产品称为‘泥巴’,一吨‘泥巴’称为一组,购进部分原料采取物流寄递,转运时通过厢式货车,每一步都组织严密。”张金林说。
从开始生产到被抓获的10天时间里,这一团伙不分白天黑夜疯狂生产。生产过程刺激性较大,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制毒人员只戴了简单的防毒面罩,很多人都是带着眼药水工作,被抓获时,厂区内还放着许多眼药水。
记者在制毒窝点旁看到,厂房外有一个竹棚,里面摆放着蜡烛、香台等,一些还未拆封的蜡烛、细香等散乱地放在附近,包装盒上“发财”“平安”等几个大字分外醒目。“为祈求不被抓,他们建了这个竹棚烧香拜佛求平安。”王玉堂说。
“毒品下乡”如何防范?
福建与蕲春之间路途遥远,制毒行为为何会选择在蕲春进行?
王玉堂认为,一方面,这是因为近年来沿海地区加大了对制贩毒品的打击力度,一些毒贩开始寻找新的生产窝点;另一方面,中部一些地区制毒案件相对较少,人们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犯罪嫌疑人特意选在山坳中,不易被发现。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4月中旬,湖北警方在武汉将涉嫌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此前,负责运送制毒器具和原材料的货车司机、犯罪嫌疑人戴某在浙江杭州落网。
目前,前期抓获的1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生产制毒物品罪被逮捕,案件已移送起诉至蕲春县人民检察院。近期抓获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毒品犯罪危害性极大,一定要从严打击。”王玉堂说,在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张金林介绍,一部分用于制毒的原料是通过物流寄递的方式运送,因此,相关物流企业在执行验视制度时应更加严格,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对于一些制毒窝点特意选在人员稀少的地方、隐蔽性较强的问题,办案民警建议,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基层村组干部和基层群众的警惕性,警民联动,让制毒窝点无处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