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还记得上一次和父母合影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上次与孩子促膝而谈的时间吗?
据微信统计,在去年除夕当天发出的2900万自拍红包中,几乎难寻与父母的合影。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交流的便利,但代际隔阂的高墙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打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仿佛永远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阖家团圆的时刻往往也是容易产生矛盾隔阂的时段。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困扰着很多年轻人;如何与孩子和睦相处,也是不少父母的忧虑。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旅行青蛙”,也许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彼此理解。而更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长,彼此打CALL。
调查显示:如今的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远超想象。
尽管你把父母设置成“圈外人”,但他们始终都是最牵挂你的人,最爱你的人。
一只旅行青蛙,有的人看到归来,有的人看到远行;有的人发现世界,而有的人发现了爱。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是——根与翅膀。无论何时请记得飞翔;无论何地,都记得回家!
“养蛙”与养娃
■ 胡杨
你为什么哭泣
最近看《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父母是你的“圈外人”吗?》,第一段就戳中了要害:“你还记得上一次和父母拍照是什么时候吗?据微信统计,在去年除夕当天发出的2900万自拍红包中,几乎见不到与父母的合影。”
回想儿子这几年,除了18岁成人仪式拍过合影,的确已经很少合影,而且平时也不让我给他拍照。
不由得想起那天两次“迎风落泪”。一次是那天中午,同事在我的朋友圈发现一张我和母亲一起坐着看夕阳的照片,她说想用,让我写个照片说明。我写道:“你陪我长大,我陪你看夕阳。”
那一刻突然很想念在老家的母亲,她还好吗?最近老家总是下大雪,屋里冷不冷?记得那是正午12点我散步的时间,想着想着就迎风落泪了。
结果傍晚翻看朋友圈,看到以前邻居女儿甜甜发的一条微信,是一张邻居夫妻的背影,现在上大三的甜甜写道:“一抬头看见老爸老妈走在前面,这大概就是幸福的样子。”而我发现,我儿子点了赞。他可是从来没给我点赞过,我一直都是他的“圈外人”。
那一刻,我一面留言“真是幸福一家人啊,还是女儿好”,一面悲从中来。
晚饭后照样出门散步,寒风凛冽,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于是截图两个,一个是我陪老妈看夕阳,一个是田田发的微信,一并发给儿子,说:“今天哭了两场。爱之深,伤之切。”
儿子很快发来一个拥抱的表情。我的眼泪更加汹涌。
我不得不承认,我与儿子的沟通不那么令人愉悦。我在努力改变,比如最近在社区图书馆借了蒋勋的《孤独六讲》,看完之后最深的感触是:要尊重孩子的孤独。
超过一半的子女把父母作为“圈外人”
最近一份来自腾讯社交IDEA+创意洞察实验室的调查给出了这样的数据:1.13亿的微信用户生活在异乡,其中33.92%的网友一周也不能跟父母通一次电话。
微信已经成为重要的交流方式,但是52%的子女表示曾经屏蔽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没有加父母为好友。
“如果知道自己被孩子屏蔽朋友圈,你怎么想?” 受访父母表示,除了不高兴、难过,或者试图理解外,很多父母会进行自我反思甚至因此陷入自责。他们说:“我们就是想多了解孩子们的近况,希望孩子开心快乐。”
而对于屏蔽父母这件事,子女的回答是:“屏蔽父母是因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还会瞎操心。”
然而关于“父母对孩子的支持”的测试显示: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支持,远超子女的预期。即使是类似“不生孩子”“不上班”“离婚”这样的问题,父母也显示出高于子女预期的宽容度。调查发现:经常和父母沟通的孩子,更有信心能从父母处获得支持;经常和子女沟通的父母,也更倾向于支持孩子的想法。而越是触及内心的问题,子女越是不愿向父母敞开心扉。
“养蛙”与养娃
说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最近一款火爆的小游戏《旅行青蛙》,在我看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有一个12岁女儿的“养蛙”朋友说:“最近朋友圈被一只小青蛙刷屏了,几天前我还对频繁念叨自己蛙儿子的朋友表示嫌弃,结果现在也化身成一个操心墨迹的老母亲,不可自拔。这就跟养娃一样,怕他饥来怕他寒;他在家的时候,我就盼着他赶紧出去玩;他出去玩的时候,我就盼着他赶紧回来。这不正是我们做父母的想法吗?”
一个年轻朋友坦言:“养了几天蛙,我开始理解父母了,也终于明白最爱我的人是谁。”
据说《旅行青蛙》是日本生育部门为了测试年轻人生育意愿,联合游戏公司开发的。如果玩游戏超过一周,游戏就会给玩家发一封3500字的长信,鼓励生个娃。
其实,一个网络热词或者游戏的广泛流行大多有深层的心理诉求和群众基础。在一只虚拟的旅行小青蛙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众生相:
当青蛙带上你准备的背包出去之后,你就开始想念他。我现在写稿的时刻,儿子大约已经到了崇礼的滑雪场,早晨5点出发,说三天以后回来。
他出去1个小时了、3个小时了、5天了……怎么还不回来啊?怎么连明信片都不寄一张回来呀?是在外面迷路了吗?忘了妈妈了吗……
而我的担心是,他会不会摔着、冻着、饿着……
种种的猜测、担心、忧虑,这就是父母。
青蛙出去旅行背包里的东西也分档次,越好的东西越贵。每隔一个小时你要收一次四叶草,四叶草越多蛙才能吃得好用得好,不能让他受委屈。甚至会花钱充值,就希望他能去更远、更美好的地方去看看……
在能力范围之内给孩子最好的!这也是父母。给他买上千元的耐克鞋,自己穿300元的皮鞋……不管穷富,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
我在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从“养娃”游戏中认识到父母的用心,体会他们的爱心,那么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就会消减。
当然,做父母的也要时刻换位思考。爱孩子就要学会放手,这是爱的成全。
的确,一只旅行青蛙,有的人看到归来,有的人看到远行;有的人发现世界,而有的人发现了爱。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是——根与翅膀。无论何时请记得飞翔;无论何地,都记得回家!
“我妈让我帮她下载了一个,然后她把那只青蛙起成了我的名字。现在我妈的手机里养了一只“我”。她很开心地和我说,那只叫“我”的青蛙给她寄明信片了。我希望我能是那只青蛙,至少看起来可以让我妈开心。但我觉得肯定不如它,不如那只青蛙。
我妈养了一只蛙,名字就叫……
■ 圆十二
上个周末我感冒很严重, 窗帘不拉、灯不开没日没夜地睡, 吃不掉的外卖在地上丢了好几袋。整个人发热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要是死在这屋里可怎么办?过几天被邻居发现的时候,会不会登上社会新闻……
但是后来我没死,因为最后我妈来了。我妈说好了这周来我这里,本来想把自己打扮成一朵向日葵,以生机勃勃的样子迎接她,,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
从小到大,我总怕给我妈看见自己的惨,但最惨的时候总能碰见我妈,准确地说是碰见我妈来救我。
我妈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拖一大箱子行李扑啦扑啦地从东北赶来。我本想死撑一下,裹了大衣出门接她,“妈,你箱子沉吗?我给你拿吧?”结果“妈”字还没说出口,整个人就因为一天没吃饭差点晕倒在她前面,原形毕露。
不是所有的时候你都觉得自己没用, 只是很多时刻站在我妈面前,我就觉得自己好没用。
进门我妈就开始唠叨,我不懂得照顾自己,停下来后转身去厨房开始给我煮面条。
我觉得怪对不起我妈,但那个时候只想乖乖躲在床上做一个孩子。
但其实我不想做一个孩子,我想做一个大人。因为我也老大不小30岁了。
整整两天我都躺在床上,玩最近流行的养蛙游戏。盯着手机屏幕看着青蛙有没有回家,这个时候我总想起我妈。因为我妈也喜欢给我收拾行李。
从小到大,我总是出很远的门。她有个毛病,每次都要把我装好的行李箱重新再装一遍,然后让我所有的东西都不知道放在哪儿了,再打电话一个个问她。
隔着屏幕等青蛙给我寄明信片的时候,仿佛看见了我妈隔着屏幕研究我微博的样子。大多时候她根本看不懂我在社交网络写的是什么,只能透过一些只言片语蛛丝马迹看看我最近认识了谁、最近去哪玩了、最近在干什么、是不是很快乐。
这时候我身边的妈开始抱怨我不跟她说话,什么事也不告诉她,就像我对那只青蛙也一无所知。在我妈面前,我就是个话很少的混蛋,我的包里有很多秘密,我总是出门,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
从小我一直听不认识的人和我妈说我是个好孩子,我听得很烦,我很想让他们快闭嘴。因为我自己知道我肯定不是一个好孩子,至少不是我妈妈的好孩子。
我觉得我肯定做不了一个好孩子的时候,就希望我妈也不要做一个好妈妈。这样我们就扯平了。
我认真地戳着手机的时候,我妈远远地看着我,问我在干嘛。我说养青蛙。她问我手机里怎么养青蛙,我说挺无聊的,养了一只青蛙之后其实也干不了什么,就看看它等着它就行。
我妈看看我,又问怎么确定那只青蛙就是你养的。我说给它起名字了。
我妈听了觉得很有趣,让我帮她也下载了一个。然后她把那只青蛙起成了我的名字。
我觉得她很有创意。现在我妈的手机里养了一只“我”。她很开心地和我说,那只叫“我”的青蛙给她寄明信片了。我希望我能是那只青蛙,至少看起来可以让我妈开心。
但我觉得我肯定不如它,不如那只青蛙。
候诊时,手机在海蓝色的羽绒服兜里震动了一下,谁的电话呢?没想到是儿子的越洋电话,顿时怦然心动。“妈妈你挺好的吧?你在干吗呢?”声音有些湿润。我压低声音,“妈妈在开会呢?我们会后再联系吧。”
远行的儿子 渐行渐近的我们
■ 郭小虹 文/图
六年前微信还不怎么流行的时候,儿子因为要去美国耶鲁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为了方便沟通,他给我们安装了微信这个即时通信工具,给我取名“龙妈”、给他爸爸取名“龙爸”,他自己叫“龙哥”,还给我们三个人组了一个群。
我从没想过要改这个微信名,因为是儿子取的。微信个人主页的背景图是儿子拍摄的安大略湖畔的美景,远处是大学所在的城市多伦多,近处湖天一色,岸边一张长椅,两只鸟儿悠闲地在散步。用这样一张图作背景,心里边也是温暖的,好像离那座城市也并不遥远。
进入深冬,这个周末终于下决心拿着夏天的体检报告来到京西最大的医院见田医生。五年前因为颈部不适,在医院做了个小手术,这天是每年例行的检查日。
候诊时,手机在海蓝色的羽绒服兜里震动了一下,谁的电话呢?没想到是儿子的越洋电话,顿时怦然心动。“妈妈你挺好的吧?你在干嘛呢?”声音有些湿润。我压低声音,“妈妈在开会呢?我们会后再联系吧。”
这个时候接到儿子暖心的问候,一向大咧咧的我突然有点感动,母子连心啊,一股暖流从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里涌出来,鼻子有些发酸。
“那好吧,妈妈,我这儿挺好的,导师给我的推荐信都写好了,申请一切都很顺利,你放心吧。”
除了放心,其实我还挺骄傲的,儿子的学业从来就不用操心,年年都是优秀生,我只是在他选定目标和方向的道路上,做一个诚实的听者,我愿意守护和凝望。
国内资深外科专家田医生和实习大夫的衣服白得像阳光下的雪,体检报告纸片也是白色的,我觉得白色的环境特别适合思考,也特别适合做出判断。“你的这个结果非常好啊,各项指标都正常。”
开玩笑呢,坚持长跑快两年了,跑了2000公里,不正常才怪呢,我心里有点得意。几年的时间,我和田医生已经是朋友了,他对实习的青年医生说我是他见到的最坚强乐观的患者。听到田医生的表扬,我感觉像拿到了年终大奖一样开心。
这是年底最踏实的一次约见了,那是一种托底的幸福。
要知道这个幸运是儿子给的。五年前他还在读高三,当时我什么症状都没有,就是觉得脖子有点发酸,就在饭桌上唠叨了几句。这个一米八多的阳光大男孩,内心极其敏感。“你快去医院看一看你的脖子啊,今天上化学课时,看着碘化银的分子式,当时心里一惊,你可别得甲状腺病,赶快去医院看看。”
那时我宁肯相信那是练习瑜伽时扭头动作幅度过大造成的,脖子左边比右边有那么一点点肿大。多亏听了儿子的建议去做个全面细致的检查,早早发现并解决了那个潜在的隐患。
那一次经历让我更加深信,母子之间除了生养关系,在精神层面上还有着更微妙的链接。
出了诊室,握紧拳头给自己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顺手拿出手机,马上给儿子回复了一条微信:“会议结束,妈妈一切都好,勿念!”末了,加了两枚红唇,又加了“么么哒”表情,小团子低下头,吐出一颗爱心。微信表情包真好,不好说出口的话,它替你表达。
儿子留学的四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有这样的沟通,道个平安,彼此鼓励一下,发个图片什么的。我把北京发给他,他把大洋彼岸的多伦多发给我。我们相隔几千里,之间有着12小时的时差,可我从来没有感觉离得很远。我们一直在交流,他是儿子,他更是我内心里最温暖、最知心、最喜欢拿我打趣的好朋友。
偶尔,在家里我们还会视频,发现他脸上长了痘痘,我们要提醒他赶紧调整饮食和注意休息。在功课上遇到问题,他会和工科爸爸探讨。
很多朋友总是羡慕我们母子亲密无间的关系,我也经常想是什么让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呢?我想在细细碎碎的岁月里,随着孩子成长,保持这种亲密关系的秘籍是:彼此共同成长和相互鞭策;保持适度的距离,精神上相互辉映。
愿全天下的母子都能像我们一样,手牵手、心连心,快乐幸福度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