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困境及结婚策略》
作者:许加明 魏然
在性别失衡和人口流动的宏观背景之下,农村传统通婚圈中适婚年龄女孩数量越来越少,且流失越来越严重,而打工地自由恋爱的成功率非常低,婚姻市场上女方的要价非常高。为了能够达成结婚的目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采取了多种可能的结婚策略来突破择偶困境,主要包括提高婚姻支付、返乡频繁相亲、感情投资、奉子成婚、低就、远娶、入赘、外迁等。本位作者认为,这些结婚策略都是个体层面的“平民智慧”,带有很强的权宜性和预谋性,只能解一人一时之困。全面永久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困境,还有赖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和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等顶层设计的优化。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1期
《慈悲为怀:性别视域中的观音信仰》
作者:侯杰 张鑫雅
性别是观音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将宗教置于性别视域,有助于相关议题的深入阐发。众所周知,佛教在向中国传播的同时,也开始了不断中国化的进程。本文作者认为,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发生了一系列改变,菩萨们不仅是众人敬仰的神灵,而且介入尘世凡间,护佑众生。原本为男身的观音来到中国后,不但“变脸”成了女容,而且关心众生疾苦和尘世间的凡人琐事。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
《当前我国女性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原因分析》
作者:吴鹏森
女性犯罪的快速增长是当前中国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作者发现当代中国女性犯罪有柔弱性、年龄偏大、更容易对熟人作案、平均刑期比男性长等基本特点。导致女性犯罪增长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除生物性别对女性犯罪有一定影响外,真正影响女性犯罪的还是女性的社会性别。它既是现代化过程导致女性角色冲突的产物,也是不公平的社会性别结构对女性角色畸形塑造的结果。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基于性别比较的北京城市居民活动的时空弹性研究》
作者:申悦 柴彦威
本文基于北京上地—清河地区GPS与活动日志相结合的居民一周活动与出行数据,利用其中由被调查者汇报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变程度作为对活动时空弹性的测度。研究发现:活动的时空弹性在不同活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中活动类型的影响尤其显著;女性的活动具有更强的时空弹性,反映了中国的家庭分工与西方具有较大的差异;活动的时间弹性与空间弹性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二者的相互影响机理及其对个体时空可达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对于活动时空弹性的分析反映了居民行为的复杂性和潜在特征,有助于理解行为决策机制以及城市运行的内在机理,也为相关的规划、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来源:《地理学报》2017年第12期
《谁读工科——大学新生选择工科就读的影响因素》
作者:黄维 刘偲偲 廖小薇
本文随机调查了湖南省22所本科高校8152名大学新生,对这些大学新生选择工科就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大学新生选择工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愿意读工科,高中文理分科是大学新生选择工科的重要因素,高中理科生更倾向于选择工科,高考数学成绩优秀、家庭背景较差的大学新生更倾向于选择工科。在控制了可能的个人基本特征差异、能力差异和家庭背景因素后,本科教育期望、个性特征对大学新生选择工科就读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实证结果为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证据。
来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