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月2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国妇联党组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精神 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 “通辽巧娘”让贫困村摘帽 “中药农药”来了 只为航空安全的“万无一失” 母婴设施建设使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指标序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技能培训到创品牌致富

“通辽巧娘”让贫困村摘帽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永钦

□ 郭洪申

在内蒙古通辽市非公经济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正中央,有一个民族手工艺品展台,展台上的蒙古族服饰、蒙古娃娃、根雕、马具、剪纸、皮画等物件个个样式精巧,做工细腻,令人称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作品并非出自专业手工人士,而是由通辽市各旗县村镇普通妇女手工制作而成。通辽市妇联给她们起了个名字——“通辽巧娘”。

田斯琴就是“通辽巧娘”队伍中的一员。早在20年前,她便靠一双巧手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从30平方米的土房,到如今拥有一间1500平方米的大型民族服装厂,成为通辽市民族服饰行业的领军人物。3年前,在通辽市妇联开展的寻找“通辽女手艺人”活动中,她首批被聘为市妇联手工制作培训技师,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民族刺绣缝纫手工艺技能培训,并不定期举办手工艺技能比拼等活动,激发基层妇女学习掌握手工艺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定期回收手工艺产品,帮助她们对外出售,获取效益,脱贫致富。

在一批像田斯琴一样的手工制作培训技师带动下,“通辽巧娘”队伍不断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全市“巧娘”已达5000多人,其中手工艺带头人100多人。

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呼勃嘎查向来名声在外。只不过,之前是因为顶着“贫困村”的帽子,而现在,却成了巾帼脱贫示范村。

2016年春天,为了能让广大留守妇女都有事做、有钱赚,呼勃嘎查妇联主任商艳红在市旗两级妇联的支持和帮扶下,成立了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将散都苏木500多名心灵手巧的妇女组织起来,学习制作手工艺品,足不出户就能脱贫致富。

商艳红介绍,合作社成立前,她只带本村的两三个姐妹搞手工制作,有了效益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要一起干。于是,她专门培养了几名技术员负责培训,把手工技艺送上门。做的人多,利益的雪球也越滚越大。现在她们手工编织缝制的福字、垫子、鞋帽衣物等获得大连、沈阳、北京等地企业的认可,有些产品已远销海外,“巧娘”们日均收入近40元。

村民全艳玲家是呼勃嘎查典型的贫困户,儿子服刑,媳妇离家,只有老两口带着6岁的孙子生活。失去了劳动力,老两口有地难耕,要生活,又要供孙子读书,只能靠前些年村里作保贷款买下的几头牛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艰难。自从加入合作社,全艳玲家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时全艳玲把空闲时间都用在制作手工艺的活儿上,通过卖手工艺制品还上贷款利息,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全艳玲说:“现在,我孙子有空还给我帮忙呢,老伴儿也帮着分担家务,坐在家里的炕头上就能赚钱,真要感谢妇联给找到这么好的营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