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近日来,微信、支付宝、百度等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被指侵犯用户隐私,最终,有否认的,有辩驳的,有约谈的,有道歉的,一时间,用户隐私安全问题被提上新的高度,引发公众焦虑。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时时处处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风险。对此,专家表示,人们无须过度恐慌,我国这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很多,特别是去年颁布的网络安全法以及值得期待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要学会在享受互联网便利之时,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同时,专家呼吁企业要自律,要在消费者知情的情况下合理使用用户个人隐私权。
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事件频发
被指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消息近日频频见诸报端。
1月1日,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某论坛上表示,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用户的微信,并认为这样很容易暴露商业秘密。
微信团队立刻辟谣: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户的聊天记录,聊天内容只存储在用户的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传言“我们天天在看你的微信”纯属误解。
1月2日,支付宝发布个人用户年度账单,有新意的页面以及美好的祝愿顿时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好奇心。
然而,该年度账单却存在默认勾选用户同意《芝麻服务协议》的情况,指责声在各社交平台一度呈鼎沸态势。
支付宝官方连夜发出声明,诚恳道歉。
1月5日,媒体曝出,江苏省消保委就百度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南京市中院已正式立案。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手机百度”“百度浏览器”两款手机APP,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诸如“监听电话、定位、读取短彩信、读取联系人、修改系统设置”等各种权限,并非提供正常服务所必须。
三天后,百度公开回应,“百度APP不会,也没有能力监听电话。”
……
新年伊始,种种与百姓息息相关、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事件的集中发生,冲淡了大家对于2018年的美好期待,“我们的隐私该如何获得保护”搅扰着大家的心。
企业用户各执一词
“从以上事件集中爆发来看,说明用户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已经觉醒,这是一种进步。”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娜迪娅对此表示。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注意到,在是否涉嫌窃取用户隐私方面,这几件事例基本上都是企业和用户各执一词。而到底企业有没有问题?公众的担心是否有必要呢?
娜迪娅分析说,微信记录关系到公民的隐私权和通信秘密。“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多名技术专家都认为,微信有能力实现查看用户微信内容。”
有业内专家也认为,很多情况下企业有技术但不会去做,除了法律因素,还因为用户的大部分数据是没有价值的。
支付宝的年度账单事件,涉及的是用户的知情权问题。
娜迪娅对此表示,支付宝在年度账单首页放置了用户隐私协议,它与年度账单“信用”那一页相关,但这页数据并不是支付宝的,而是来自芝麻信用,两家又是独立的公司。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也就是说,支付宝要使用芝麻信用的数据,要有用户的同意才可以。”
但问题在于,娜迪娅强调说,“支付宝的这个协议字体太小,还在协议前默认打了勾。根据我国《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用户必须要‘主动同意’,而不是被动勾选。”
该事件事发后,相关政府部门已约谈了支付宝及芝麻信用公司有关负责人,要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百度事件则涉及用户的隐私权与收集用户信息的原则问题。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百度过度收集了用户信息,包括通讯录、短信、监听电话等。对于除“监听电话”外其他几项权限,百度已经承认并解释了获取这些权限的用途。
而“监听电话”这项权限,江苏省消保委与百度有争论,百度回应,自己没有技术实现“监听电话”。娜迪娅解释说,监听通话内容功能要想实现,APP要同时获取手机状态权限和用户的录音权限。因此,百度拥有的“读取手机状态”权限并不能监听用户的通话内容。
“但我们并不认为百度没有问题。百度在通告中解释的读取通讯录、短信这些权限的具体用途,并非与其产品的核心权限相关,违背了网络安全法要求的必要性要求。”娜迪娅说。
三个事件尽管类型不同,但显然,其核心均与个人隐私相关。
APP必须尊重知情权
据悉,从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的隐私现状评测结果来看,包括支付宝、微信在内的十家接受过四部委联合测评的企业,在保护个人信息合规方面整体评分还是较高的。
“我们发现一些不知名的APP实际上存在着更严重问题,比如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方面,它们不容易发现和曝光,更值得我们警惕。”娜迪娅强调。
“个人的隐私权保护是APP需要遵守的一个法律底线。”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但他同时也提出,隐私和隐私权不是一回事:按照网络安全法第七十六条,个人信息这种可识别的信息,是个人隐私权的范畴,受到法律保护;但一些不可识别的信息,比如个人使用某些软件的痕迹、点击某些软件的次数等,不属于隐私权的范畴,APP是可以搜集的。“这可能是你的隐私,但并不一定是法律保护的范围。不能混为一谈。”
另一方面,朱巍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背景下,用户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只要满足知情权,自由选择权,自由退出权等,APP是可以处分个人隐私权的。”
这一点,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但事实是,一些“精明”的互联网企业是在用户不知不觉中侵犯着他们的隐私权。
在享受互联网便利与保护个人隐私间寻找平衡点
因此,作为普通的个体,必须睁大眼睛。“在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寻找平衡点。”娜迪娅说。
娜迪娅建议用户,第一,在安装一款APP时,要查看其隐私政策,关注它要收集你的哪些个人信息;第二,查看你是否有选择权,即你是否能在手机的隐私设置中关掉不必要的权限;第三,要查看企业在业务变化或与第三方共享你的信息时,是否通知你,是否能让你选择不共享;第四,确定在你不想用一个APP时,能够找到有效的路径注销自己的账号。
朱巍也提醒说,不要随便下载一些小网站或不了解的APP;一旦不用了,要及时卸载,并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要求删除自己的账号。“现在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履行删除账号的权利。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而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被滥用,要及时告知商家,而且将这个号码举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对用户的安宁权做出了这样规定:一旦拒绝,不得再次发送。”朱巍说。
“对使用APP第三方软件进入到一些互联网服务的时候,不要随意把账号密码通过这个第三方或通过插件的方式进行注册,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 朱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