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鲁飞
从中央政策到地方实践,扶贫一直是经济、民生领域的一个焦点。自“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提出以来,我国已有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未来要进一步实现更全面、更深层的目标,仍然还有很多挑战,人才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笔者曾多次前往贫困地区参与调研、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很多贫困村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空心化:老人孩子留守,年轻人外出务工。在与贫困地区青年的深度接触、沟通中可以发现,他们热爱家乡,希望为家乡建设、发展尽一份力;同时,他们也渴望“外面的世界”,希望有更好的发展。而家乡的贫困,往往难以满足年轻人生存和发展的愿景,于是,背井离乡成为一种现实、无奈的选择。如此往复,正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所言,贫困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人力和智力。
要实现全面、长远、稳定脱贫,需要“人才脱贫”。对贫困地区的年轻人而言,去留之间的关键在于,眷恋的故土是否能够支撑他们的梦想和志向,这也是贫困地区能否吸引人才、“涵养”智力的关键。脱贫并不只是财产达到某个标准,而是整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当地群众个体发展与“获得感”的综合脱贫。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是主力军、生力军,也应该是脱贫发展的受益者,不仅在于经济的提升、生活面貌的改善,也要给予他们实现人生愿景的机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这方面,许多地方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广西某国家级贫困县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售卖农产品和药材,当地年轻人成为销售、运营和品牌开发、建设的专家。他们紧跟市场动向、发掘客户需求,学习并运用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成为大山里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未来,随着电商扶贫的深入开展,“互联网+”将创造更多元更广泛的机会。所以,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人才脱贫”、全面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