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中“不走回头路”,我常常是下了八号线地铁,走过东边的前海去上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晚上经过后海、西海坐车回家,在单位时想起就眺望一下北海,如此,四海环绕,想想也堪称幸福了。
■ 舟子
曾经以为“在海边”只能是一个理想,就像诗和远方,得等到我退休以后。但最近发现其实我现在就在海边。
北海在我单位的南边。站在平台的工位上,我看不到北海,但我可以看到北海的白塔,那是我少时只能在书本上领略的,伴随着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
没想到,长大之后从南方山林到北方平原,从有一天——也就是我的单位搬到什刹海旁边开始,我居然可以离这个皇家园林这么近,可以天天想看到它就看见它。但说实话,我想起看它的时候不是太多,因为一到单位就有一大堆事,忘记看是常态,但在我想起抬头看的瞬间,我无一例外感到的是幸福。即使看不到北海的水面,但我知道“海”就在那里,不管我看不看得见。单位的办公楼不够高,再高一点,我绝对能看见它,波光粼粼地,风和日丽时,还有点点的小船。那多是远方来的游客的爱好,大老远来了,不坐船“荡起双桨”,未免有些遗憾和不尽兴。我这样的熟客很少划船了,但我赞赏这些划船的游客,他们满足了我当年对北海怀有的憧憬与爱戴的表达——不同的“粉丝”,同一个偶像。
作为一个熟客,我甚至很少去北海,像我的某些爱中午遛弯的同事一样。以前,我不坐班,一到单位就像打仗,好容易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一天也就急匆匆过去了;现在,我坐班,我还是没有去遛弯,也许是时间依旧紧张也许是——我悟到的另一个理由,不是你特别喜欢的事情你很容易就能把它往后排、往后推,有时理由都不需要一个,拖延就那么自然发生了。我只在有外地的老师或是同学到来之时,请他们吃完饭之后,再请他们去逛一圈北海,还有周围的名人故居,我的地主之谊就算是尽到了,既有物质的款待也有精神层面的老北京文化的熏陶,感觉还挺好。
我单位的东面还有一片海,我在四楼也看不到,但还是那句话,不管看不看得到,它就在那里。我有时会在四楼的机房里,面向东方拍几张照片,在某个晴天的下午或是傍晚,当天光或是晚霞很好或是瑰丽之时。当我拍照时,时常会赶上有一群白鸽飞过,密密麻麻,疾如风,一下就划入了我的镜头,转眼又出框了,但有时,转眼又飞回来了,它们有时就是在那儿绕着圈地飞。但不管它们绕了多少圈,我从来也搞不清它们的起点在哪儿。它们自己应该是很清楚的,从来不会迷糊。所以,这让我感到:人和动物,其实往往各有各的强项。
东边的那片海是什刹海。经常游人如织,旅游旺季,一不小心就到了摩肩接踵的程度。如果你想偶遇名人,夏季的晚上,走在酒吧街上,随便一转,就能看到几个电视上熟悉的面孔。白天,则是祖国各地甚至还有国外的旅行团来来往往。以前在“什刹海”那块石碑北边,也就是荷花市场那一带,还有“梦回江南”几个字。近年只有水面和荷花,似乎意在点明此景主题的字没有了。当我走在这些熙熙攘攘的游人中去上班时,听着那些远道而来的江南口音,有时会心生好奇:这些来自真正江南的人,对于这样的“江南”如何看?带领他们来这里的旅行社是怎么讲解的?不过,当年皇城里的贵人们对于江南水乡的向往和假借倒是可以理解的。
这片海的南面立着“什刹海”的题字石碑,今年,东边却又立起了一块“积水潭”的石碑。缺乏文史知识的我,不知这“什刹海”和“积水潭”是什么关系和来由?莫非最早是一个老是积水的潭,后来给改造成为了海?查了有关资料,有解如下: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俗称“后三海”,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古今的积水潭不一样,元朝的积水潭指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共三湖。元代人工修建了通惠河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即现今的什刹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
如果说团队游是“什刹海”石碑一带的最大拥趸,那么,“积水潭”石碑一带则是最能窥见老北京沸腾生活韵律的地方:有夕阳红合唱团在这里歌唱,有人在吆喝“老北京”冰棍、香烟,有人在钓鱼,还有人在唱京剧……那天看见一报纸文章《幸好在歌剧里还能听到天然的人声》,我想说,还有在海边——对我来说,京剧是一门难度颇大的传统技艺,但在海边,你能听到各色各样的人在唱。
一次,我远远就被一段清音吸引了耳朵,以为是广播里的戏曲,但又不太像。当我循声而去,来到了一自行车前,车前,是一劳动人民模样的中年女子,车上,立着一招工广告牌:招小工、保姆……而那清音则是从那女子口中发出的,她手里的播放机只是在播放伴奏曲。她唱但并不是卖唱,面前没有放钱的帽子或小碗。有路人点赞:“这嗓子真靓!”不由驻足长听的我则是由衷地赞叹:“唱得真好听!”她很高兴,说:“那就常来听!”“您天天都在这里唱吗?”“中午11点之前都来、都在!”后得知,招工是她来这里的工作,唱京剧则是她的乐趣所在。“您怎么不去上‘星光大道’?”她谦虚地说:“我离那个水平还远。”不只有唱的,还有画画的。那个报上报道过的“拿低保的画画大妈”,我数次遇到,差点到了要打招呼的熟悉程度。一次,她给一个看似三四岁的小女孩画了头像,女孩的妈妈和女孩都摇头,觉得画得不像,大妈朝着围观的我问:“姐们,你说说,画的真不像吗?”我也觉得形不太像,但我想起对她的报道写的就是:“骗子画师”还是“灵魂画手”?我就“哈哈”了,况且,小女孩一家本来计较的也不是像不像,而是觉得这个奶奶好玩。
还有一片海是西海。在我看来,西海之美不输前海、后海,但只因为需要再往“深”里走几步,人迹就大大罕至了。这就给西海带来了一个专属于当地“土著”和能够熟悉了解它的人的妙处,那就是清静之中的优美。
一天之中“不走回头路”,我常常是下了八号线地铁,走过东边的前海去上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晚上经过后海、西海去坐车回家,在单位时想起就眺望一下北海,如此,四海环绕,想想也堪称幸福了,海子的诗不是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吗?即使不能时时面朝,想起来面朝一下或是上下班路上面朝一下,不也聊胜于无吗?
这文中的海要加引号吗?不加了吧,北海、什刹海、西海……的名字中不是都没有引号吗?在北方内陆的皇城人们的心中,也许它们就是堪比真正的海,我一个上班族,何不也继续享用这一皇城福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