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垃圾分类事关百姓安居乐业,事关优美的生态家园建设,事关社会文明进步。垃圾分类让“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顺利归位,实现让城市“瘦身”,让居民“健身”。
江浙沪是我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展较快的区域,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参加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采访活动,走进江浙沪一带,实地了解了各地垃圾分类掀起的“绿色革命”以及广大女性在垃圾分类中的独特作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田珊檑
“慧”分类“惠”生活 城市垃圾分类进小区
在杭州市武林街道和乐苑小区内,多处张贴着“垃圾不落地 环境更美丽”的标语,这也是64岁的“武林大妈”占忆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1年开始,和乐苑小区实行“垃圾不落地定时投放”,每天18点到19点是垃圾投放时间。为了维护小区良好的卫生环境,占忆晖主动请缨成为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
“这又不是你的事情?一开始不少居民这样说我,认为我多管闲事!”在占忆晖看来,垃圾分类是每个人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践行。遇到不配合不主动的居民,占忆晖打起了“游击战术”,经常上门拜访,耐心劝说。六年多来,正是不间断的“情感投入”,小区居民陆续加入垃圾分类的队伍中。同时,和乐苑小区建立了居民自治与社区协管相结合的庭院自管小组,形成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督导的管理模式,还设置了低价值回收点、旧衣物回收箱。如今,小区每天垃圾不落地的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居民从原来的“要我分类”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分类”。
同样的,在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隆三村小区,以170多位“绿主妇”为主体的“生态家”项目模式已成为可复制的成功经验,“绿主妇”们从为政府推动垃圾分类的帮手变成了为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角明星”。
2011年开始,凌云街道开始建设“生态家”项目。“绿主妇”把垃圾分类减量的突破口和重心放在女性居民身上,发动一名女性带动一个家庭,进而辐射到楼组形成联动。通过每月一次的“垃圾减量回收日”引导居民回收低价值回收物。通过组织爱心编织社,将废旧毛衣重新拆旧补新,协调相关单位对衣物消毒后捐给山区的孩子们。同时,鼓励居民用垃圾换回营养土和芽菜在阳台建设“一平米菜园”,结合餐余垃圾就地消纳、酵素制作项目,将餐余垃圾“变废为宝”。
前不久,“绿色账户”也正式进入小区,居民办理绿色账户卡,每次垃圾分类投放正确可获得积分,累计积分可参与兑换,从而获益。“绿色账户”机制也成为垃圾分类“上海模式”,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500万户家庭,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绿色账户”覆盖400万户。
在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东城世家小区,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进入”为小区垃圾分类回收开创了新局面。
“公司员工约70%都是女性,她们是垃圾分类的能手!”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兴龙介绍,公司免费给居民发放“慧卡”,实施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回收与积分管理,开发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系统及专业数据库,大多妇女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目前公司垃圾分类已覆盖南京26万户居民,发放9万张“慧卡”。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垃圾分类进入小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局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收运处理一体化的企业,推动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提升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
“易”分类“亦”回收 农村垃圾分类落地到“户”
“会烂的放绿桶,不会烂的放蓝桶,连小孩都会分。我们这里基本没苍蝇,也没有臭味!”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六角塘村,“女代表联系户”“垃圾分类能手”吴天真一家明显感受到,村里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原先“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的现象彻底没有了,村里的环境得到质的改善。
不仅仅是六角塘村有这样可喜的变化,金华全市98%的行政村正分享着垃圾分类的“蛋糕”,金华逐渐走出一条“两次四分”的“金华模式”。
据“金华模式”的发起人和实践者、金华市政协主席陶诚华介绍,2014年开始,金华市启动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逐渐在全市推行“二次四分法”,即农户在家按“会烂”“不会烂”标准对垃圾初次分类,村保洁员上门收集时再进行二次分类,将“不会烂”的又分为“好卖”与“不好卖”两类,并对农户分类及时纠错反馈。将“会烂”的通过太阳能辅助好氧堆肥房等就地堆肥回收利用,好卖垃圾由可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不好卖垃圾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经过3年多来的努力,“金华模式”分出了好环境,分出了好效益,也分出了好风气,更分出了好口碑。“金华模式”也逐渐在其他地方推广开来。
在“金华模式”下,各级妇联和家庭妇女成为垃圾分类的“保驾护航者”。妇联推出了“好姐妹宣讲团”“垃圾分类巾帼先行”等宣传活动,妇联执委挨家挨户宣传,对农村家庭妇女进行培训、指导,并有专人进行督查,金东区几乎所有农村家庭妇女都参加了至少1次垃圾分类培训。
同样的,上海市金山区大茫村则走出一条发挥党小组、生产组长、妇女组长“三支队伍”的垃圾分类路子。其中各妇女组长承担起“埭”的管理责任,确保每户的垃圾分类不落地,一边分类一边做好垃圾回收;上海松江区大庙村的沤制积肥模式、还田增肥模式则将湿垃圾充分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硬件是基础,宣传和考核也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妇女代表们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陶诚华说。
“绿色革命”席卷城乡 破解难题需全民参与
当“绿色革命”剑指垃圾, 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垃圾分类也面临着难题,亟须解决“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最后一百米”问题。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陆月星表示,如何确定更有效的垃圾分类标准?如何做好源头减量?如何充分发挥可回收利用机制,如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再利用?怎样行使执法权,特别是对居民的处罚情况……这些都是垃圾分类需要考虑的重点,也是面临的难点。
“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全民参与进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顾小平说,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垃圾分类各环节的突出问题,如垃圾分类投放难、分类收运体系不完善、分类处理设施不配套、有机易腐垃圾分流等问题。尤其是强化对居民的宣传引导和设施的优化设置,通过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成立垃圾分类专兼职指导员队伍加强垃圾分类方法的宣传,让居民懂分类。通过垃圾分类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推行居民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激励机制,让居民愿意分类。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省份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宣传,“绿色革命”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乡在全乡妇女中开展“垃圾分类巾帼行”等活动,组织现场培训,引导农村妇女正确分类;杭州市和乐苑小区实行“垃圾不落地”奖励机制,设置“环保明星”奖、“绿色明星奖”,并在“点赞台”公布垃圾分类示范户;金华市的不少村子,通过设立“红黄榜”等方式评垃圾分类的先进户,以此激励村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女性在垃圾分类宣传中功不可没,她们把垃圾分类方法有效地传递到了更多的家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住建部生活垃圾专委会委员金宜英如此评价。金宜英指出,要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建好一支垃圾分类队伍,不要为垃圾分开而分垃圾,而是要实现垃圾有效处理、可持续资源化。可再生回收体系与环卫体系要进一步融合,做到“垃圾清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同时,重视垃圾分类宣传,比如可以把垃圾分类融入中小幼的教学体系中去,形成“小手拉大手”的传导机制,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垃圾分类是一项长远的任务,尽管取得一定成效,未来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