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2月2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2017 关注大趋势 立足本土化 拓展新视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8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7 关注大趋势 立足本土化 拓展新视野

——“新女学”年度热点回眸

2017年是中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还是全球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一年。在这个特殊的年度,女性/性别研究呈现出哪些热点和亮点?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目标在实践创新中怎样推进和落实?在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全球如何迎接新挑战取得新进展?让我们立足于《新女学周刊》这一平台,回望女学研究的累累硕果。

■ 《新女学周刊》编辑部

关注国家大局与政策大势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时代内涵

2017年,呼应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研究者们关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女性发展,并从性别视角聚焦重要法律和政策,关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数据建设。

——关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女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新女学周刊》推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女性发展”系列文章,对“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女性发展实践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进行了解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女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展望女性发展的崭新格局及未来路径,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创新是引领中国女性发展的原动力》强调,女性发展需要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牵引,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与女性发展相辅相成,文化创新是软实力。《男女协调发展是践行协调发展理念题中应有之义》指出,推进男女协调发展,应保证男女两性都能从社会发展中受益,反对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增强发展的均衡性。《推进绿色发展,为女性赋权增能》认为,在绿色转型中纳入性别视角,对促进经济增长、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开放发展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强调,加强妇女对外交流是开放发展的直接行动,在开放发展理念下推动妇女发展、实现性别平等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共享发展:全面激发推动男女平等正能量》认为,“共享发展”揭示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本质要求,优化了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调动了广大妇女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激发了实现男女平等的正能量。

——从性别视角聚焦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2017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和政策。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新法律新政策解读文章,在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同时,为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提供参考。《民法总则:推进民事权利保护性别主流化》以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八条为例,认为民法总则在立法中保留了充分的空间,赋予不同性别以不同的角色、权利、义务,区分了同一政策对不同性别的不同结果,并根据结果的不同来调整政策。《借鉴“关怀教育”理念 创新青年道德教育模式》从性别视角关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结合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所倡导的“关怀教育”,分析了在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借鉴“关怀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应贯穿文化发展改革全过程》从性别视角关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界都应在践行“纲要”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性别敏感和性别觉悟。

《性别平等视野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径》专题对既有扶贫实践进行性别解读,深入分析因病致贫“靶向治疗”的性别含义,建议构建政府-民众-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扶贫模式,形成自上而下、从外到内的良性互动。《精准“瞄靶”婚姻扶贫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贫困农村地区“大龄难婚男性”群体进行研究,建议通过婚姻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一带一路”建设应推动丝路沿线女性教育》阐明了女性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女性教育的必要性。《社会性别大数据:开发引领新时期妇女工作》指出大数据时代催生的妇女工作新内容、分析社会性别大数据建设的重点任务,并阐述了加强社会性别大数据建设所需要的外部支持。

——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是解决中国妇女发展问题的需要,也是性别研究本土化的内在要求。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理论需总结中国妇女解放的有益经验并进行理论升华。

《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对2017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梳理,其中包括对习近平“三注重”家庭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的阐释、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呈现、对如何用中国概念叙述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等。《新时代新女学应重构发展目标再创研究路径》强调,妇女研究的新格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出发点,以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着力处,来调查、思考和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明确目标继往开来 持续推进性别研究本土化

女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立足中国女性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探索中国女性发展的客观规律。2017年,性别研究扎根本土实践,在女性学学科建设、婚姻家庭发展趋势、媒介研究等方面呈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成果。

——明晰女性学发展方向与目标

女性学学科的建设与完善是性别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2017年女性学学科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进一步明晰。

《中国妇女学应迈向“精致精专精准”新目标》指出,妇女学界要克服粗放、肤浅、浮泛之不足,向着“精致研究”“精专学术”“精准服务社会”的“三精”境界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妇女理论是大势所趋》指出,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妇女理论需要认真思考“走出女人”与“走向女人”的问题、女性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性别文化和制度的解构与重构问题、妇女运动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问题。《探索中国女性主义经济学的本土化重构》指出,当前中国女性主义经济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探索有效路径,推动中国女性主义经济学的本土化重构。

——探究儒家传统文化与性别研究的关系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伴随着性别研究本土化的推进,一些学者试图从儒学中寻找中国性别研究本土化的可能路径。

儒家传统文化中是否包含男女平等思想,儒家传统文化与女性主义有什么关系是相关研究的两大关切点。《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男女平等观念之辩》呈现了四位哲学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所展开的辩论。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儒家传统思想与现代男女平等”这一辩题是儒家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和世界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儒家理论需要根据时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以及个人体验来把握。《全球化语境中的儒家伦理与女性主体价值》集纳学者观点,从对大陆新儒家女性伦理话语与实践的质疑、儒家伦理结构中建构现代女性主体性的资源、儒家伦理与生态女性主义三方面呈现了关于儒家传统与女性主义之间的思考。

——探索婚姻家庭发展趋势与制度建设

当下家庭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家庭内夫妻权力关系的变化对性别平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聚焦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风险和应对政策》指出,家庭在化解社会矛盾、承担社会风险中的功能被不断强化,同时个体家庭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更多公共政策的支持。夫妻权力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化是世界范围内家庭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体现在中国家庭内。《探究夫妻权力关系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中国家庭夫妻平权是基本态势,但仍存在性别差距,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对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的权力获得具有深远影响。《城镇夫妻房产权变迁彰显夫妻权力平等化趋势》发现,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男性单独拥有房产比例的大幅下降及男性和女性共有房产比例的大幅上升,显示出夫妻权力关系的平等化趋势。《农村“新户居”:有助于性别平等的婚居模式》认为,农村“新户居”的出现改变着传统婚居模式中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和不对等的性别角色,使得家庭性别关系更为平等。

推动家庭发展需要制度支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配偶权制度构建》指出在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下,配偶权形成了弱化契约因素、重视身份因素的新的发展格局,我国配偶权制度的构建也应顺应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发展趋势。《完善中国配偶权救济制度的法律构想》认为应从明确界定配偶权、重视案件审理中的当事人个体差异、适当干预婚姻领域三个方向上完善配偶权救济制度。

回应女性发展新需求 助力性别平等实践创新

新时代中国女性发展实践呈现出新问题,需要性别研究者做出积极回应。2017年,研究者关注女性就业与创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全面两孩政策下儿童照料责任的多方共担及应对老龄化等议题。

——女性就业创业的发展规律、挑战与对策

女性职业发展呈现出积极的趋势,但仍然面临来自传统性别制度的束缚。《聚焦收入性别差异 弥合收入性别鸿沟》认为,性别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并从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两个角度对消除收入的性别差异给出建议。《女性职业趋向高级化 职业性别隔离依然存在》发现女性职业不断地高级化,保证女性不断向高层级白领职业扩张需要社会文化和社会保障的支持。《观察与求解: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的国际比较》专题独家编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报告,呈现了经合组织成员国教师职业的女性化趋势及女教师在职业晋升中面对的不平等问题,进行中外教师职业性别差距比较,并就消除这种差距提出应对策略。

相比于男性,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创业的资本相对匮乏,需要积极的政策支持。《从社会资本视角探讨农村女性创业创新》认为,农村女性创业创新面临来自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环境资本的阻碍;《城市女性创业的多重影响因素及环境优化对策》发现,家庭在女性创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创业政策的支持至关重要;《以制度创新激活女性创业“她力量”》发现女性创业面临来自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限制,需要不断推动女性创业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

——全面两孩政策与儿童照料责任共担

从性别平等视角看,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分担儿童照料责任最为迫切。《完善配套措施 稳妥推进全面两孩政策落实》建议出台相应措施,减少家庭生育成本、维护妇女劳动权益、积极引导人们的生育养育意愿等。《儿童照顾:社会支持政策完善与男女责任共担》专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0~3岁婴幼儿照顾公共政策支持的原则和建议;分析了我国儿童照顾政策中存在的困境,呼吁完善我国儿童照顾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家庭内劳动的性别分工进行干预,促进男性参与照顾活动。《全面两孩政策下如何缓解用人单位压力》发现对女员工较多的单位或部门,女性生育已产生较大压力,从而提出了弹性工作制、托幼一体化等建议。

——探索反家庭暴力的科学工作方法

2017年是落实反家暴法的重要一年,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工作方法。《持续实施反家暴法:让受暴者说出来让公权力介入》强调,推进反家暴法的实施,还需破除落后观念,反家暴的观念和方法应纳入义务教育知识体系,培养不隐瞒、不纵容、不施暴的新一代国民。《家暴心理咨询如何运用社会性别原则进行价值干预》指出,家暴咨询应坚持运用社会性别原则进行价值干预,遵循“以妇女为本”的思路而不是“以家庭为本”的思路,理解受暴者的顺应态度。

——应对老龄化需重视女性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养老事业发展带来挑战。《应对老龄化解决老年女性困境是核心》认为,老年女性问题最充分地反映了老龄问题的特征和本质,应引起学术界、妇女界和决策者的关注。《关注性别差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分析了老年人在罹患慢性病比例、丧偶比例、获得子女支持及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女儿养老”现象与新型养老文化构建》发现农村女儿已和儿子同样甚至更多地承担赡养义务,建议建立以先进性别文化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文化。

——关注科学技术领域女性发展

“女科学家去哪儿了”一直是科学研究与性别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从娃娃抓起,让更多女性融入科技创新》指出应打破性别偏见和科学领域的性别角色隔离,让更多女生在科技创新中展翅飞翔。《探索基于性别差异的工科女生培养方案》以一个项目为例,指出性别差异教育能够令女生克服自身缺憾成才。《“去性别化”玩具搭建女性通往科学之桥》认为,具有性别区隔的玩具使得“女性”与“科学”相互排斥,限制了女性追逐科学梦想。《塔尖上的舞者:突破限制迈向卓越的女建筑师》则指出女建筑师正打破性别偏见崭露头角。

坚持开放与共融 拓展社会性别主流化国际视野

2017年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的重要一年,《新女学周刊》置身全球可持续发展之大局,跟踪展现最新性别研究与行动成果的国际会议和相关文件,并对一系列与性别相关的国际热点事件、理论和制度进行独家解析;继续推出“当代世界女艺术家作品评介”“世界科技女杰群芳谱”等系列。

——聚焦性别平等国际重大会议和行动

《新女学周刊》紧跟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1届会议等国际会议及“打击暴力侵害妇女行为16日行动”,及时传达了国际性别研究与行动的新动向。

3月13日~24日,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1届会议召开。《在不断变化的劳动世界中推动妇女经济赋权》对会议的优先主题进行阐释,认为在充满变化的全球劳动世界中,实现妇女经济赋权需各方的全方位努力;《“商定结论”:为推动妇女经济赋权绘制路线图》强调了会议“商定结论”关注的重点:消除妇女经济赋权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保护妇女工作权利并在各级管理层实现性别平衡等。

11月25日~12月10日,联合国推出 “打击暴力侵害妇女行为16日行动”,《新女学周刊》邀专家解读了联合国消歧委员会公布的第35号一般性建议,指出建议更新了1992年制定的促进各缔约国消除对妇女暴力的“第19号一般性建议”,进一步明确与拓展了基于性别的暴力侵害妇女行为的范围,还明确了缔约国的义务,并为加强履行义务提出建议。《橙色:象征一个没有暴力更加光明的未来》图文并茂呈现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特别活动及“点亮橙色”活动,《以漫画展示女性力量》则聚焦若妳安好女性国际艺术展。

今年,柏林自由大学举办了“女性主义多样性未来”会议,为明年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女哲学家学会第17届研讨会”做准备。《新女学周刊》专栏作者参会,撰文呈现了与会者就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新概念展开的交流。

——解读“2030议程”性别平等目标及相关国际文件

今年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的关键一年,《新女学周刊》特邀专家撰写《实现“2030议程”性别平等新目标增强妇女与女童权能是关键》《“2030议程”性别平等目标的全球新推进》《落实“2030议程”性别平等目标:中国在行动》三篇解读文章,对目标5中所设定的部分新增性别平等目标的国际现状和重要举措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落实议程性别平等目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月,《联合国妇女署全球年报(2016~2017)》发布,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一年度执行情况结合,年报回顾了联合国妇女署各领域的进展。《进程与展望: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全球新推进》对年报进行解读,了解全球性别平等工作的重点关切,并为中国的实践提供借鉴。

——解析与性别相关的国际热点事件、理论与制度

随着全球性别实践不断创新及性别研究的逐步深入,性别话题在许多国家逐渐成为热点,《新女学周刊》对国际热点事件、理论与制度进行了独家解析。

沙特新公民索菲娅出现后,《新公民“索菲娅”现身引伦理热议》呼吁研究“机器人伦理学”,解决索菲娅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问题以及智能机器人智能超过人类后可能导致的危机。《“未来研究”:筑成女性发展与社会进步之路》呼吁女性主义者加入“未来研究”之中,共同谋划多样性的、有性别视角的未来。

女性主义认识论、女性主义方法论是广受国内外性别研究学者关注的两大理论。《女性主义认识论修正性别不公的两大进路》指出,女性主义经验论和女性主义立场论是应对认识论性别不公的不同流派。《女性主义方法论对性别社会学影响的再思考》则从三个不同角度对性别社会学方法论进行了再思考。

《家庭主妇or职业女性:制度安排下的个体选择》通过对比日本与瑞典的家庭福利制度,指出女性成为家庭主妇还是成为职业女性不仅取决于个体选择,更是制度安排的结果。《消除侵害妇女和女童暴力行为,英国再出新规》指出,英国新法取得实效,这为中国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完善提供了启示。

——关注世界女艺术家、女科学家、女哲学家三大群体

2017年,《新女学周刊》继续推出“当代世界女艺术家作品评介”和“世界科技女杰群芳谱”两大系列。“当代世界女艺术家作品评介”对“日本前卫女王”草间弥生、德国著名女艺术家蕾贝卡·霍恩、“美国女性主义艺术之母”路易斯·布尔乔亚等20位女艺术家作品进行评介,将顶级装置、绘画、版画、雕塑、行为艺术等引到读者眼前,解读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性别含义,唤起人们对女性艺术家的关注和对世界女性艺术的思考。

“世界科技女杰群芳谱”则展示了大脑GPS系统确认者梅·布莱特·莫索尔、“世界物理女王”吴健雄、全球环保运动启幕人蕾切尔·卡逊、核裂变研究奠基人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不应被遗忘的Y染色体发现者内蒂·斯蒂文斯等14位著名女科学家在科学世界的孜孜以求与卓越成就,她们奋进不息的科学生涯、勇于创新的大师风范、敢于突破传统性别角色定型的可贵勇气,给当代女性树立了榜样。

睿智高深的女哲学家群体也是《新女学周刊》的推介重点。《关注人性培养:玛莎·纳斯鲍姆的诗意哲学》介绍了继波伏瓦之后举世闻名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玛莎·纳斯鲍姆。《女哲学家奥尼尔:加冕2017人文社科“诺贝尔奖”》则以2017年郝尔拜奖得主奥尼尔直面当代社会最有争议问题的成就证明,哲学古堡不再专属于男性,哲学需要女性。

2017年,女学界在日益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厚植研究根基,关注实践创新,性别研究本土化特色更为明显,性别研究实践应用性更为鲜明,性别研究国际化视野更为开阔。立足本土吸收外来,融会贯通继往开来,《新女学周刊》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持续关注女性发展新需求,直面女性发展新矛盾,积极回应热点话题,及时推介国际经验,努力做性别平等的见证者、记录者与推动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