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者按
当前,我国3岁以下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愈发不容忽视,0~3岁入托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给政府和托育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在探索和发展0~3岁托育服务的问题上,我国一些地区以及托育机构已探索出了相对成熟的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托育服务发展有着借鉴意义。此外,在托育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欧美国家,其在托育方面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刘世康 王恒
各地0~3岁托育:内容创新,多元化尝试
每天吃过早餐后,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中班与大孩子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在一群不同年龄的孩子中,有的在幼儿园内的表演区设计情景剧,有的在“建筑工地”上各司其职地搞建设。这是山西省康乐幼儿园创新开展的“班级区域互访”活动的场景。
山西省康乐幼儿园园长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现在很多幼儿园的现状是,班级幼儿人数严重超编,幼儿园区域设置不规范,加上办园经费有限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活动,而班级区域互访活动主要是想用‘共享’这一新概念,既拓展幼儿园户外大型活动的区域,又让园内各班级空间得到有效利用。”
记者采访发现,山西省康乐幼儿园的“班级区域互访”活动主要分为同龄平行班两两互访和混龄班两两互访。“班级区域互访”制定了详细的互访活动制度及评价机制。在班级的区域互访过程中,同龄平行班两两互访,使相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孩子可以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混龄班两两互访是在不同年龄段的班级互访,这样的互访打破了班级和年龄的限制,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交往。
该园园长表示,“班级区域互访”活动通过共享区域和师资,很好地解决了班级空间小、幼儿人数多、可共享的活动空间有限、优质教师资源欠缺、办园经费有限所导致的诸多问题。
此外,据了解,该幼儿园每周还要邀请家长作为义工和辅助教师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课堂教育当中,通过亲身参与互动,家长们能够了解孩子在园内的情况,这其中的“爸爸助教”别有一番新意。爸爸们变成了助教,在课堂上对自身从事职业进行讲解,一方面,增加了孩子们对自己父母新的认识,学习到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互相理解,加深彼此的信任,进一步消除家长对孩子在园内的担心。
“把孩子放在这里,我们特别放心。”一位家长由衷地说道。
与太原市托育机构的创新不同,南京市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开展了0~3岁社区托育机构的多元化与公益化尝试。
南京市卫计委儿童早期发展工作负责人曾经表示,根据研究发现,0~3岁是社会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成年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为了让幼童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南京市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托育早教方法。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丁小平表示,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好“公益化服务提升”“社会化托育提升”以及“立体化质量提升”,将积极通过多元服务来满足城乡不同托育需求。
江苏省南京市目前已在全市建成社区公益托育机构493个,对0~3岁儿童展开早期教育公益化服务。根据南京市推出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四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0)》内容,南京市将在未来三年进一步完善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1+1+N”的社区托育服务模式(即1个市级,每个区一个区级及N个街道和社区级),让0~3岁婴幼儿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普惠性、均等化指导。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上海0~3岁托育服务难的问题,上海市总工会开展了“职工亲子工作室”的试点。
2016年11月,根据上海市妇联针对上海市户籍0~3岁的婴幼儿托管需求所做的微信调查显示:有88.15%的家庭需要婴幼儿托管服务,73%的父母希望把托管点设置在小区内。
一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上海这座城市的节奏很快,年轻的父母大多要上班,长辈们退休后也要帮着带孙子、孙女,都很辛苦。如果能够有非常成熟的婴幼儿托育服务,就可以为这些家庭免去后顾之忧,提高幸福指数。”
针对上海市托育服务的现状,市总工会选取了中山医院亲子工作室等12家有托育服务基础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亲子工作室”试点,即在职工需求集中且有条件的企业、园区、楼宇开展职工子女的晚托、暑托、寒托等各类形式的托育服务。
据记者了解,上海市总工会还将推动政府为职工子女托育服务制定政策和标准,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等扶持措施;适时举办职工亲子工作室项目对接会,让项目供应方和需求方见面洽谈合作方向和合作事宜;推动职工亲子工作室纳入上海工会服务职工实事项目,提供资金资助,规范标准配置、优化管理流程。
欧美0~3岁托育:制度完备,注重平等普及
记者通过相关人士了解,瑞典是北欧模式托育制度的代表,其政策目标有三:一是给予孩童平等普及的教育,二是支持父母(尤其是母亲)就业,三是实现男女平等。这三项托育政策的特点表现为:公共提供、平等普及、充分配合父母的工作需要。根据其特点,瑞典托儿所与幼儿园的界限很早就被取消,教育和照顾被规划融合在同一个托育体系里。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典就开始大量增设(全日制,收托1~6岁小孩)托儿所,而幼儿园的作用逐渐降低。
据了解,瑞典政府对本国托育工作有着非常明晰的定位:托育必须跟家庭相连,而且,跟父母的密切合作是重要的;儿童的学习是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的,因此,照顾也是整体教育的一环;教学活动应从儿童本身的经验和先前的知识出发;托育服务必须引领小孩对于自然、文化、社会有整体的认识,并且协助小孩感受万物共存互动的整体性。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全世界最注重托育福利服务的瑞典,早在1996年就将托育的主管机关从卫生与福利部并入教育部,其用意在于将学前机构、学校及课后托育融合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在瑞典的民营托育机构中,最多的类型为父母合作社形式,约占半数,次多的是民间组织或公司经营者,然而,瑞典托育措施的民营化,甚至营利化的比例极小。
与瑞典不同,英国对0~3岁托育服务在幼童人数及工作人员审查上规定严格。
相关资料显示,在2005年的英国工党执政时期,英国就推出了超过500个以上的地区性“安稳起步计划”,为条件较差地区的0~3岁幼童提供整合性的幼儿托育服务。对于年收入低于五万九千英镑的家庭且有幼儿需接受托育服务的,英国政府会给予适当的个人所得税税收减免。
英国对全日托的规模和工作人员与儿童在托育机构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全日托不得超过26名儿童,在工作人员与儿童的比例方面,两岁幼儿为1∶4,两岁以下幼儿为1∶3。保姆照顾作为英国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规定,与保姆同住的16岁以上成年人必须接受备查。此外英国托育机构和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学前幼儿照顾督导员的监督。
美国为幼教营造了较宽松的氛围,从而提升了其托育的整体质量。
记者在美国长期从事学前教育的朋友表示,在美国,0~3岁幼儿在园时间比较灵活,幼儿园为家长及幼童提供了比较弹性的入园、离园时间。家长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接送孩子的时间。此外美国有全日制、半日制,甚至计时收费的幼儿园。
在幼儿的课程设置上,美国幼教老师有着极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来选择游戏、教学活动。美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有赖于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幼教老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另外,美国幼教老师并没有听课、评课的压力。
有关学者表示,美国幼儿弹性的入园时间、幼儿园的多样化以及幼教在工作中的自主权为美国幼儿教师营造了宽松的工作氛围,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专业发展动机,敬业程度也很高。
面对当下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不足的现状, 相关专家建议,应打造托育服务发展战略规划。在人口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根据出生人口监测、预测,结合生育意愿和托育意愿,结合各地区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宜我国国情的0~3岁托育服务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