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备好芝麻、核桃、花生、猪油……袁朝辉换了衣服、挽起袖子走到一口大锅前,拿起特制的锅铲炒起“油醪糟”来。今年39岁的袁朝辉是重庆涪陵人,也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油醪糟”的传承人。17年来,她的青春和年华,都与这一文化遗产无法分开。
“心里很痛但不得不砸”
“油醪糟”是早年间重庆涪陵、丰都一带较为流行的小吃。据《涪陵市志》和《涪陵辞典》记载,涪陵“油醪糟”始创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后来各种小吃层出不穷,这一传统小吃还未走出涪陵便走向了没落。20世纪末,“油醪糟”淹没在了各种小吃中。
袁朝辉的父亲和大姨婆都掌握着精湛的“油醪糟”技术。从小袁朝辉跟着父母摆摊,知道这是袓上传下来的手艺,而她是第十三代传承人,所以也慢慢地学习炒制。2000年年初,为顺应大众需求,袁朝辉家改行开办了饺子馆,“油醪糟”小吃退居二线。“为什么家家户户曾经都爱的“油醪糟”,还没有走出涪陵,便成为了二线产品?”袁朝辉心里难过极了,从小听着“油醪糟”故事、吃着“油醪糟”长大的她,准备做一件大事,她要去振兴、传播“油醪糟”,即使赌上自己全部身家,也要去做。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碗‘油醪糟’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在袁朝辉的记忆里,“油醪糟”就代表了美好生活。在涪陵,“油醪糟”还是男女定亲时的暗语,如果男方上门提亲,女方父母为他做上一碗“油醪糟”荷包蛋,这门亲事就算是成了。女儿出嫁时,娘家的嫁妆里,也会准备“油醪糟”,作为娘家对女儿的祝福。因为“油醪糟”是温补的食物,常常作为产妇生产以后恢复食用。
有了振兴“油醪糟”的想法后,袁朝辉计划通过品牌推广的方式,让“油醪糟”走出去。可正当她大张旗鼓地开展品牌名评选时,评选活动中最火的品牌名却被人抢注了。10000多元的品牌陶罐包装已经做好,品牌已经在本地宣传出去了,这下怎么办?向对方提出买品牌名,对方却要20万元。
手足无措的袁朝辉到了涪陵区商委咨询。一进门,委屈的她止不住地哭了起来。听完她的哭诉,商委的领导对她说:“你努力到现在,我们都看在眼里。如果现在放弃了就是失败了,前面做的所有也都归零;但如果你再往前走,一定会看到希望。你要相信,在以后的社会,越有文化积淀的东西越会被人们所喜爱。”
回到家,袁朝辉想了一夜。第二天,她亲手拿着锤子,将10000多元的陶罐全部砸掉。“心里很痛但不得不砸,感觉像是砸掉了自己多年来所有的希望。”
二进上海单骑走世博
砸掉了原来品牌的包装,袁朝辉并没有放弃。她决定再注册一个品牌,将“油醪糟”的推广走到底。思来想去,她准备用自己的名字注册——袁朝辉牌“油醪糟”。“很多人都劝我,让我改个高大上的品牌名,但我认为,贴上了名字就是贴上了良心和责任,有质量问题都是袁朝辉的责任,这也能督促我在今后不迷失自我。”袁朝辉将饺子馆里赚来的钱,一笔一笔投入到了“油醪糟”的生产和推广中。
2010年,上海世博会面向全国征集一批不含添加剂、防腐剂的地方特色产品,袁朝辉看到了契机。可是,还没有什么影响力,也没有多少销售网点的“油醪糟”,想要拿到世博会的入场券简直犹如登天。袁朝辉那股天真劲儿又出来了,她想要去看看,说不定就能成真呢?
“简直是疯了。”家里人说。但一向认准了就一定要去做的袁朝辉还是去了上海,找到世博会办事处。“介绍信呢?没有介绍信这里不能进。”门卫的话彻底让袁朝辉傻眼了。但她并没有离开,而是坐在门卫室跟门卫聊起天来,讲她的创业经历,讲“油醪糟”的历史,讲涪陵人对“油醪糟”的期待……在袁朝辉的请求下,门卫告诉她办手续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第二天,她赶忙飞回重庆。“有那么多比我有优势的品牌,要去办齐手续,太难了。”回到家后的袁朝辉左思右想,决定再去上海一趟。
这一次,她提着土鸡蛋和“油醪糟”,到了门卫室,用电磁炉给几名门卫做了一份“油醪糟”荷包蛋。“原来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得到喜欢甜食的上海人的赞美,袁朝辉心里高兴极了。“你不让我进去也没关系,我这次是要来兑现承诺,因为我说过要让你们尝尝‘油醪糟’的味道。”原本没抱什么希望的袁朝辉这次却被放行了。“你进去吧,但你没有介绍信,可能不会成功。”
排队拿到号后,没做多少准备的袁朝辉却不敢去介绍产品了。她不停地把自己的号换给后边的人,听别人怎么介绍,直到下班她都没敢进去。“我都来了,不进去岂不是又辜负了这些天的努力?”第二天,袁朝辉早早地到了办事处排队,她早去了半小时,也就多了半小时的时间介绍。令袁朝辉没想到的是,她的“油醪糟”入选了。但要求是,不能打自己的品牌,只能打涪陵品牌,并且要在20多天里制作出一万余份包装礼品,及时送到世博会接受质检。
“我想让世界知道涪陵的‘油醪糟’,贴不贴我袁朝辉牌没关系。”回到家,袁朝辉便开始制作“油醪糟”。她瞒着家人说,这些都是给了钱定的。
“女儿要做的事,肯定有她的道理。”父亲没日没夜地炒制。20多天后,袁朝辉的产品如期送到,她还花了20万元,在文汇报上做了整版广告,半版宣传涪陵,半版介绍“油醪糟”。加上30多万元的产品材料成本和运费,这一次她共花掉了50多万元。
重心放在传承和保护
回到涪陵的袁朝辉火了。作为涪陵区唯一一个走进世博会的产品,“油醪糟”让涪陵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股拾起“油醪糟”的记忆、传承“油醪糟”文化的风气在涪陵兴起。袁朝辉的产品也走进了各大超市、景区,几年时间产量翻了十几倍,达到年产值上千万元。2012年,涪陵‘油醪糟’成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袁朝辉正式成为这项遗产的传承人。2016年,在由国家旅游局批准,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评选中,“油醪糟”荣获中国金牌旅游小吃称号。
如今,不少涪陵区饮食企业已经涉足“油醪糟”,曾经面临生存压力的涪陵区油醪糟品牌也因为“油醪糟”的名气而起死回生。而袁朝辉又把重心放在了转型和传承、保护“油醪糟”上。“涪陵的“油醪糟”不是我袁朝辉的,是涪陵人的,现在我们已从拓展周边省市走向全国,对于品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时候同心协力了。”袁朝辉计划尽快牵头联合涪陵区“油醪糟”制作商家们,一起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后悔过。继续把这项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这一辈子都要努力去做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