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是应有之义。为此,本报从今日起,推出法治新时代专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评析、探讨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
■ 左玉迪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要求,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的审理过程,让当事人双方直观地感受到个体尊严的被尊重和对司法公正的确信。具体到司法体制改革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牵住司法责任制的“牛鼻子”。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中,要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统筹开展一系列重大基础性改革,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和整体推进,从而使司法责任得到有效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如是,独立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的法官、检察官的责任心也随之增强,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就建立起来了,司法公信力自然会因之明显提升。
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程序是正义女神的蒙眼布”,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意在通过法庭审判的严格程序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为持续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已在深圳、沈阳等六城市设立了巡回法庭并全部正式办公,实现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让“家门口的最高法院”更加贴心、赢得民心。全国507家法院开展内设机构改革试点,管理层级得到简化,进一步优化了法院的审判职能。司法管辖制度也开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跨行政区划的法院、检察院、知识产权法院,对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提高司法审理自身的专业性、公正性及权威性至关重要,在阳光下运行的司法权让苍蝇无处可叮。
全面深化司法公开,以看得见的方式向民众输送司法公正。健全完善的司法公开制度机制,要在审判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建成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构建透明、开放、动态、便民的司法机制,满足当事人知情权,让司法公正经得起民众的围观。此外,要进一步拓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借助各种媒体形式向民众提供权威的司法信息和便捷的司法服务,讲好法治故事,传递法治声音。
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2015年5月1日,人民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承诺“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切实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抬高门槛”问题基本被根除,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诉讼,提高了诉讼效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证明,人民法院在简化立案流程、便利群众诉讼、规范立案秩序、加大公开力度、完善诉讼机制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兑现了保障当事人诉权的承诺,践行了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工作宗旨。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50个法院还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将司法民主推向深入。
深化执行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解决执行难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浙江、广东等地尝试将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强化立、审、执协调配合机制,加强执行规范化建设。执行人员利用网络执行查控系统,足不出户即可依法查询、“一网打尽”相关被执行人的主要财产信息。网络司法拍卖的新模式的推进,不仅遏制了司法拍卖中可能出现的腐败,还极大地提高了拍卖成交效率……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引领着社会公正,若作为最后防线的司法不公,则社会公正必遭破坏,社会和谐也难以得到保障。唯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的温度才能被感知,公正的阳光才能普洒大地。
(作者系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