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云晓
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话不算数、对自己做过的决定不努力感到头疼。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承诺变成了“谎言”,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就变成了恨铁不成钢的愤怒,甚至陷入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
孩子为何说话不算数,是他们在心底里缺少“负责任”这颗种子吗?
孩子小的时候,每当他们犯错,很多父母总喜欢问一句:“你还敢不敢了?”,这个时候孩子面对的往往是父母愤怒而扭曲的面容或者随时都可能抡下来的巴掌。他们此时对这个问题,根本不会去思考,也没时间思考,只会下意识地大声乞求:“我再也不敢啦!”
当很多父母的怒气得到了宣泄,对于孩子的教育就算结束了,而此时孩子的责任意识却没有树立起来,反而学会了如何应付父母:只要满口答应父母的要求并求饶,就能逃过一劫。很多时候,是父母的错误教育,让孩子越来越没责任感。
对此,父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负责。
负责作为一种行为或行为倾向,是指个体在身心自由的状况下,经过独立思考和判断后,对其所做出的、满足个人需求和愿望的决定或行为选择承担应有的责任。通俗点讲,对孩子来说,首先这种决定或行为选择是在孩子身心自由的情况下做出的,不是父母强迫孩子做的,也不是父母替孩子选择的。
所以,当孩子犯错后,父母需要让孩子反思,这种反思不能是暴力催化出来的结果,而是孩子经过独立思考和判断后做出的。这个程序本身也说明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是负责任的,经过了认真考虑,而不是随便地、想当然地做出的。
其次,让孩子负责,需要从尊重孩子的决定开始。
要让孩子对自己做决定的事情负责,就要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孩子一般到了两三岁开始吵着自己穿衣服,自己尝试着做一些事情。但此时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听话,或者觉得他们的决定并不是最好的,往往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机会。
很多时候孩子的决定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他最愿意负责的。而父母的决定哪怕再好,孩子却是不愿为这个选择负责的。
最后,孩子的负责感需要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做起。比如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对物品整理归类的习惯,自己安排课余生活的习惯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