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学鸿
晏殊七岁能属文,景德年初被推荐参加廷试,同考者千余人,晏殊不怯场,下笔立成。后二日复试诗赋,拿到题目一看,对宋真宗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 真宗爱其不欺,赐进士出身,后命到东宫充当太子赵祯的伴读。
同做太子伴读的当时还有另一位神童蔡伯俙,更是了得,四岁未到便应童子科考试,机灵与智慧深深打动宋真宗,当即赐诗一首:“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孩自有老成姿。才当学步来朝谒,方渐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万里有前期。”皇帝都看好的苗子,按说这以后定然一路坦途,但事实却截然相反。蔡伯俙得官后碌碌无所闻,经常乞求朝廷照顾,以至为时人所不齿。
南宋王明清《挥塵后录》有一则记录,将蔡伯俙人生的失败算是做了归总:伯俙与元献俱五六岁以神童侍仁宗于东宫。而元献耿介,蔡最柔媚,太子年幼性好嬉玩,晏殊屡屡规劝,太子久而生厌;而蔡伯俙则甚得太子欢心,主要是有眼力劲儿,如太子每过高门槛时,蔡都伏地令太子履其背而过。真宗检查太子学业,晏殊宁可挨骂也不会为太子代做文章,而蔡却巴不得有这机会讨好太子。后来仁宗亲政,拜晏殊为相,而将他外放江州。蔡甚觉委屈,曾询问仁宗,仁宗的回答大意是,当年我年幼无知,良莠不分。如今统管海内,深知国家无真才不兴。
蔡伯俙与晏殊,一样都是少年早慧,生活经历也大体相似,而蔡伯俙的聪慧最终只作昙花一现,大概只能归咎于天性使然。古人说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用在他身上,最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