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晚坐在床上,读着老师赏析的古词,有一种从喧嚣回归宁静的感觉。这个时代太过热闹,读读古诗念念古词,仿佛为心找到归处。
■ 简云
今年的某个春日,中学文科班的微信群里,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同学忽然晒出一张她和中学文科班班主任应守岩老师的合影,说老师到图书馆借书,遇上了。老师已白发稀疏,年近80,虽然多年未见,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
之后,同学又晒出老师的两本著作《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城市词赏析》和《说海浅探》,并把老师拉进群里,于是同学们要求老师题字赠书。老师慨然应允,将书交由一位热心同学逐个快递,不久书便到手。
老师的著作,一本赏析古词,一本漫谈古代小说,古典文学功底实在了得。安静的午后,一边翻看着,一边脑中就浮现出当年老师站在黑板前,一字一句吟诵古诗词的模样。老师是浙江东阳人,普通话不甚标准,但念起诗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外带微微的摇头晃脑,颇有点如今电视剧里可爱的私塾先生的味道。
那是1979年,恢复高考不过三年,母校杭州一中虽是杭州当时最牛的中学,但我们这一届高中16个班级初始竟无一个文科班,理科班倒有四个,我虽考入理科班,但学习成绩平平。待到高二第一学期,学校才设立了一个文科班,学生从12个普通班中选拔,同时动员理科班中文科不错理科却学得吃力的学生转入文科班,其时的我正被物理搞得焦头烂额,对文学一往情深,便不待老师动员,义无反顾弃理从文。
于是得以在应老师麾下奋战高考。那时高中是两年制,转入文科班已是10月下旬,离高考满打满算不到9个月。因为学习尖子都在理科班,我们这个临时拼凑的文科班聚集的可谓是一堆“散兵游勇”,作为班主任的应老师压力可想而知。记得第一学期末,对着我们这帮不争气的学生,他说了一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我准备身败名裂,明年高考‘剃光头’!”
不知老师是真的深怀悲壮之情,还是故意使的激将法,反正他这通悲叹,是彻底刺激了我的神经,也激发了我的斗志,当年日记里的原话是:“偏要争口气,怎么样?”
不过,即便是在如此紧张的势态下,应老师上起语文课来,依然不仅仅是为高考背书,而是结合相关主题,讲授更多的古典文学知识。记忆最深的是,他在黑板上写下一首首课本之外的古诗古词,尤其是那些关于杭州的名诗名词,然后满脸陶醉地边吟诵边讲解,外带一堆典故传说。
解诗释词之外,老师似乎还意犹未尽,竟不惜挥霍一个下午,带着我们登上杭州城南的凤凰山,去探寻南宋皇宫遗址,顺便还将传说落到实处,记得在万松岭一块破败的石碑前,他告诉我们,这是传说祝英台化蝶之处,我们嬉笑着将信将疑。
当然,这样的放松散漫只是偶尔为之,发誓要争口气的我更是不敢懈怠,背书背到直想大喊大叫,考试考到甚觉人生无趣。但回报终于来了,大约考前一个月,应老师告诉我,在全市文科统考中,400分以上的有十多个,我是其中之一,他让我加把劲,考上重点大学。面对老师殷殷期待,当初为了争口气的好胜心已转化成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于是继续苦战,最终以全省文科前六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班里还有六七位同学也考上了大学,终于没有让我们可敬可爱的班主任遭受“剃光头”之辱。
30多年后的今天,读到老师的心血之作,方知老师不但已是大学教授,其古典文学修为和情怀更是深厚。他多年耕耘于古典文学领域,著述颇丰,其中《钱塘自古繁华——杭州城市词赏析》是他今年出版的新作,被列入《杭州全书》,书中收录120多位古代词人吟咏杭城之词,老师详加解注,慢慢读去,全书美丽无比。
在人的一生中,老师往往扮演启蒙者的角色,但年少懵懂时我们可能浑然不知。应老师当年课内课外教授给我们的,虽然只是他拥有的知识海洋中的点滴,但即便如此,也在我们心中浇灌出一棵对古诗词的钟爱之苗。记得高考结束后无所事事的日子,我和班里一位女同学模仿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古诗古词,相互赠诗赠词,虽然完全不顾平仄押韵,幼稚无比,但那终究是一棵美丽的小苗啊,它在不知不觉间开枝散叶,为我后来的文字生涯频添几缕芳香。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晚坐在床上,读着老师赏析的古词,有一种从喧嚣回归宁静的感觉。这个时代太过热闹,读读古诗念念古词,仿佛为心找到归处。时隔30多年,老师的古典情怀依然在感染他的学生,得遇良师,真的是人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