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夏天不上课是做学生的“潜规则”,但并不等于不学习新事物,只不过学习的方式从常规的校园延伸到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活动中去了。为了找到心仪的暑期项目,每一年的圣诞节前后,美国的家长都会早早地与孩子商量好下一个暑假要去的地方,最晚3月前完成报名手续。孩子们选择比较多的暑期夏令营不外乎体育运动、创意和艺术、各类兴趣学科等。对于这样的集训,9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寄宿了,低年龄的孩子则可以早出晚归。夏令营的作用就是去体验平时周末里难以保证时间的兴趣项目。
这些年,中国家庭的孩子去国外参加夏令营的越来越多,大多会选择某私立高中或著名大学组办的学科式夏令营,这样既加强了英语水平,又学到了专业知识,可谓两全其美。然而,最大的问题是,有些暑期项目全是中国学生,结果大伙儿几乎都在用家乡话交流,而且越著名的学校这种情况越严重。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因为孩子非常明确要报考某所高中或大学,而去参加它的夏令营做一下体验式尝试,我更希望孩子的夏天用来补充平时上学时所欠下的“兴趣养料”“身体养料”和“心灵养料”。其理由很简单,孩子除了接受知识的培养和灌输之外,还需要在各类兴趣、专长和人文环境里“浸泡式发酵”一下,即把平时极缺的事当作暑期最好的项目来尝试,把孩子“浸泡”其中一段时间,让各种因素混合“发酵”,夏天过完你会发现孩子有了变化,无论是在学习态度、待人接物上,还是兴趣发展上。等新学期开始时,孩子会以崭新的风貌回到学校,因为他的身心透过气了,眼前换过风景了,眼界更开阔了,精气神更饱满了。
从8岁至12岁,儿子Ian在每年夏天,都会与他的小伙伴奥斯汀一起去参加纽约州的“未来之星”(Future Stars)体育夏令营。营地会派车接送学员,因此两个孩子每天早出晚归,全天候进行户外运动,从球类到攀岩,从游泳到爬山,一个暑期下来最大的成果就是:个子猛长,皮肤黝黑,逢人就没心没肺地笑,实足吃饱了阳光的开心样子。在我看来,在阳光里“浸泡”的模式实在是每个童年都应该拥有的。
2011年夏天,13岁的Ian参加了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因特劳肯寄宿艺术夏令营。那年的7月中旬,我带着6岁的Sean一起赴密歇根州送Ian进入夏令营。到了营地,我们惊讶地发现,每个学科的教学设施都是一流的,唯有孩子们的宿舍及饭堂还停留在1932年夏令营创建的水准,薄薄的板房,窄窄的上下铺,没有空调,没有通风设施,一间间宿舍都隐在树林里,保持在纯自然的环境中。刚到达的那几天,正赶上美国百年不遇的热浪,掩在树林下的宿舍板房根本抵不住40℃以上的高温,有些孩子中暑病倒了。因为从来没有参加过寄宿式夏令营,Ian只报了3个星期的课程,主修创意写作,选修电脑音乐创作、雕塑和环境探索与研究。
孩子们的活动很多,而且营区很大,都是靠走路的,做什么事情都要分秒必争。在整个夏令营期间,Ian只在夏令营结束前一天给我打了一通电话。因为他要自己坐飞机飞回纽约,所以他正在为离开夏令营打包行李,我叮嘱他如何一个人在底特律换机回到纽约,电话那头他很坚定地说:“妈妈,不用担心!换机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吗?我完全可以做到的!”
当然,为了有这么从容的应对,从Ian10岁起我就开始放手训练他一个人从上海单飞纽约了。不过这次情况有点儿不同,他必须完全自己准备行装,自己换乘美国国内航班,这比起服务细致、航站楼相对封闭的国际航班来说难度更大。第二天,Ian安全到家,我们一下子又回到了过去惯有的聊天状态。第一感觉就是他变大了,不只是人长高了,聊天时的坐姿更像爸爸,也就是说,他在心里已把自己当大人了。我看得出Ian变坚强勇敢了。5个星期前我们一起离开上海时,他还坚决地“警告”我,他不要转学回美国,但现在他却郑重地、很有自信地向我“宣告”,他不仅要去寄宿,还要报考全美最优秀的高中。当我告知他这个学校的录取率只有14%时,他说:“妈妈,不用担心!我一定会考进的。”平时一向喜欢拖拖拉拉的Ian,这次却主动快速地完成了学校网上报名,还完成了SSAT网上考试注册。
孩子的成长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的暑假正是尝试新事物的好时机,让孩子在实践中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体验中发现不一样的自我。无论孩子给自己找到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做母亲的都要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帮他们点燃心中的梦想。只要孩子的梦想炽热,他们就会在行动中成长、成熟,最后成就自己的一份追求。
暑假不是用来填充日子的,那样会亏了孩子的身心;暑假是用来丰富生活的,这样才能为孩子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作者黄静洁为亲子专家,代表作为《父母的格局:成就孩子的“第三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