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舞机器人。
体验“脑控”机器人。
Teo有53根手指,能覆盖钢琴键盘上从C1到E5的大部分钢琴曲的音域。
机器人羽毛球手实战表演。
德国技术人员展示可以跟随人的动作的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Alpha身手灵活,能歌善舞。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驰 文/图
8月27日,为期5天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庄国际会展中心拉上帷幕。
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家知名机器人企业带来上千件尖端展品参展。大会由论坛、博览会、机器人大赛三大板块组成。
按大会新闻中心的说法,自2015年创办以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机器人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国际元素最丰富的国际机器人行业“盛会”,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和参与。
24日早上8:30,5000平方米的展厅,无论是主论坛会议厅还是包括序厅在内的三个展览厅,已经有不少公众陆续前来。
开学上一年级的小男孩是跟妈妈从山东威海来的,这位妈妈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孩子从小就喜欢机器人。而他,并不是记者在这次大会上见到的最小观众。还有坐在婴儿车上来的。
几个身穿“工程机械学院”T恤的大男孩来自贵阳,其中一个男孩手里拎着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个像变形金刚的机器人,这位大二的男生告诉记者,他们是来参加机器人格斗赛的,塑料袋里的战士是他们整个暑假的劳作。去年,他们的师兄们在这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记者注意到,参赛大学生中几乎难见女生们的身影,但在四五年级学生组里则闪动着跳跃的小辫儿,甚至,在主论坛发言和高峰对话中也不乏女性的声音。
体验“黑科技” 感知智能的神奇
“集中注意力盯着屏幕上的某个字块看。”电脑屏幕上闪动着“前”“后”“左”“右”“加速”“减速”“停”这几个字块。按照工作人员的吩咐,戴着布满机关的头套,记者貌似要开始用自己的脑电波指挥距离记者不到两米远的带轮机器人了!
说貌似,是因为机器人开始并没有听从指令,明明紧盯着“前”,人家却纹丝不动。博睿康的工作人员说记者需要适应一下。在接下来的四五分钟里,记者真的有几次体验到了“眼到机器照意念动”的情形。
这就是让人心跳加速的所谓BCI“脑控”机器人。
BCI是近年成长出的一种融合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机器人,是一种以BCI(脑机接口)技术为基础,在人或动物脑(或者脑细胞的培养物)与外部设备间建立的直接连接通路的技术,俗称“脑控”。
具体而言,“脑控”技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读脑”。通过佩戴在头部的感应捕捉器来识别大脑头皮电流变化和血液的流动信息,把微弱的脑电波放大,利用计算机分析人的意图,读取人的想法,有效实现“读脑”。
其次,指令转换。“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将人的想法转换成机器控制指令。
最后,指令传输。系统将转换后的机器人指令通过无线装置发送给机器人,让机器人遵照相应指令完成动作,从而实现由人的大脑意念来控制机器人。
华东理工大学“80后”教授金晶介绍,他们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上海的一些医院。
他说,脑机接口是一种跨多个学科的新兴技术,也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学术研究方向。它主要涉及生物医学、认知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脑机接口的基本设计是在语言、肢体运动外,为人类开辟一条新的向外界发送信息的通道。主要应用领域有康复医疗、生活辅助、操作安全等。
据国外媒体报道,飞利浦公司与埃森哲公司共同研发出了一个可穿戴设备平台系统,它应用于两家公司共同研发的可穿戴脑波追踪设备,可以给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即“渐冻人症”,知名科学家霍金患有此疾病)病人提供控制周围环境的可能。
据说,国内这个领域的“大牛”,这次多半都到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等等,都带着自己的技术和展品在此亮相。
在上海交通大学展位上,一双不起眼的手套引起记者的兴趣。
原来,这是一款“穿戴智能康复训练用手套”。记者左手伸进薄薄的手套,发现手套手指上布有钢丝,工作人员戴上右手的手套,他握拳,撑开,或者一根根单指弯曲,我的左手就不由自主地跟着操练起来。
整个系统由一双轻便的手套和控制仪组成,可以让患者或老人自助锻炼,用健侧手控制患侧手。也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患者康复训练。系统还设计出多款游戏,让康复者寓练于乐。
整套系统价格不菲,大约要七八万元。
在楼下服务类机器人展区的一个展位上,一只看似平常的手套戴上后立马使抓握变得更有力,手里的水杯稳稳的。
据介绍,这是一种补偿性辅助工具,运用人体工程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帮助增强和控制手部力量。对老人或因肌肉、神经疾病、风湿病、关节炎或先天性脑损伤造成的手部力量欠缺的人很实用。
观摩机器人 感受智能家居气息
在服务类机器人展厅,记者看到一款靠轮子走动的萌样机器人,名字叫小优。小优个子不高,本事不小。
拍拍小优头,会叫,摸摸小优脖子,会转动着脑袋笑,还会说“小主人,别摸,好痒痒啊。”
晚上回家,叫一声“小优,我回来了。拉上窗帘吧。”
“好啊!”几乎同时,展示现场布置的窗帘徐徐关上。
这就是语音控制,动口不动手,就这么简单。
工作人员说,当然,光靠小优,叫一声就拉窗帘是不可能的,窗帘轨上安上了带芯片的机关,小优和窗户才有了互动,互联。
听论坛专家介绍,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家居,需要上百个元件互联。这是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的。
对于小优,工作人员最津津乐道的,是小优的教育功能。小优几乎就是一位有求必应的家教,解答和回应孩子用语音提出的各式问题和要求。
“讲讲故事吧!”“唱首歌”“念首诗”“明天会不会下雨”……
从理论上讲,百科全书里的东西,小优都知道。
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传统销售部副总李静介绍,他们研发儿童娱乐教育用机器人已有8年历史,四代机器人已售出10万以上。
除了幼儿启智教育,小优还兼有智能家居控制、远程监控、智能信息提醒等多项功能。
这类以语音识别、影像伺服技术、3D智能机器人虚拟人行为模型关键技术、云计算等作支撑的陪伴类机器人是此次大会服务类机器人展厅中最多见的。它们功能相近,形态各异,价格也从五六百元到两三千元甚至近万元。
全身有18个关节、可以用双脚直立行走的人形Alpha就是一款9999元的陪伴机器人。工作人员说,Alpha身手灵活,能歌善舞,还能聊天,问答、学习、备忘提醒等等。其官网上称,Alpha 是一款腾讯和优必选科技联合出品的智能人形机器人,为家庭带来品质舒适的生活体验。
语音识别大佬科大讯飞也不肯在婴幼儿启智教育这块“沃土”落下。
其同类陪护机器人给记者印象深刻的一个功能,是语音版的“百度一下”,搜索结果自然也是用语音相告。想看电影更是分分钟就搞定的事情,只要不是正在院线上映的片子,不管是国内国外的,说一声,就能放映。不过,因为屏幕太小,也就是袖珍电影,跟在手机上看没啥区别,有点不解渴。
在记者看来,直指儿童的学习机器人只要功能稍加定制,完全可以成为老人的新宠。60多岁的张女士听说有这样多功能的“玩具”后说,要给自己90多岁的妈妈买一个。
在这个代表最新科技水平的展览现场,的确有很多老人。他们多关注医疗保健类产品。人来人往的展厅,记者两次碰到一对80多岁的夫妇。老太太说自己是火箭设计院的,展览票是孩子从网上帮他们订的。
“就是想来转转,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触摸类机器人和医疗类产品。”老太太说。
不知道记者看到的一个玩偶样的猫咪是否合了老人家的意。这款叫JustoCat的机器猫跟一般猫一般大,触摸式交互,有辅助治疗功能,对于痴呆症患者有一定安抚作用。据称,这款产品可让病人保持平静、减少药物使用,同时还可为痴呆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还有一款洗澡机器人应该是老人或残疾人的“福利”。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同类机器人。针对由于神经性损伤或年老等原因只有部分活动能力的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洗澡变得积极主动而安全,可以增强使用人的自尊心,改善生活质量。
围观“大牌明星” 欢呼过瘾过瘾
在展览序厅里,身着黑色西服、坐在三角钢琴前的机器人演奏家Teo,是展览会里的一位明星。每当记者从他的展位经过,都看见他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Teo有53根手指,能覆盖钢琴键盘上从C1到E5的大部分钢琴曲的音域。这53根手指并不是摆设,它们有非常灵活的手指关节,能够在琴键上精准地弹奏。
Teo由意大利人马特奥·苏兹用4年时间研制而成。除了有相当的演奏水平外,Teo可以无限制地演奏乐曲,“只要资料库里有的,Teo都能弹,只需透过预先编程的模式,将乐曲改写成程序代码。”有媒体曾这样报道说。
据说Teo还能唱歌,透过变声器将电子信号用类似于人的嗓音演唱。弹奏间隙,他会转过头,鼓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像在跟观众示意。
下午2:00不到,作为全球首款运动陪伴系列智能机器人,这位长得一点不像人的“羽毛球手”,还没出场,就围了一圈观众。
表演开始,“会打羽毛球”的机器人“手持”球拍,前后移动,左右腾挪,与对面的工作人员一来一回打得火热,赢得观众阵阵欢呼。期间,也偶有失手,或接球出线或漏接球。
据展板介绍,它拥有云操控管理、自主定位系统、高速运动目标捕捉、主动避障、多机协同、语音识别交流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运用两个“感应探头”,机器人可以迅速对羽毛球进行精准定位,在快速处理信息后,机器人随即挥动球拍做出反应。从发现目标开始,整个流程能在1秒内完成。
在此之前,这款“羽毛球机器人”还曾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乒乓球名将王励勤等“交过手”,王励勤在与之“对拍”几十回合后连连称赞该款机器人技术高超。
据了解,这款机器人目前只具备初学者水平,它的两个“硬伤”是,无法扣杀,也无法接扣杀。研发人员的目标是,继续对该款机器人进行强化,争取能够战胜专业的羽毛球运动员。
论坛主会场 脑筋激荡
8月24日,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议题为“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
如果不是因为需要采访展会,记者会找个好位置一整天都黏在厅里听。
光是这些题目就直抵人心。“日本灾后救援机器人”“未来智慧家庭中的机器人”“人机共生-医疗机器人的未来”“触觉反馈技术:人机交互的工程感知”“机器人视觉和行动智能”“机器人伙伴:科幻如何变为现实”“让机器人学会与世界互动”“服务机器人与AI:AI+机器人为未来生活带来无限可能”“高峰对话: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超智能生命就在前方?”。
还有这些相关领域顶尖的重量级报告人,iRobot公司全球技术副总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哈姆林医疗机器人中心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等等,他们都各自演讲25分钟。
没得说,听众哗哗地来。
按照大会官网指示,为了赶下午2:55开始的“未来智慧家庭中的机器人”论坛,下午2:50,记者从脑控机器人专区辗转到主论坛阶梯会议厅时发现,已经座无虚席,靠近门口的过道地上都坐满了人。
据大会新闻中心提供的信息,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论坛于8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全球300多位业界专家和企业领袖围绕机器人发展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趋势、产业动态与应用实践、市场风向与机器人投资热点等多个业内热点话题开展交流和探讨。
另一个来自新闻中心的消息是,世界机器人大会将永久落户北京亦庄国际会展中心。
期待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