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护士》,1936
《物品》(毛皮上的早餐),1936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梅蕾特·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1913~1985)是第二代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她成名极早,其怪诞奇异、幽默机智的作品,不但在当时为布雷东等超现实主义者所推崇,对后来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讲授西方现代艺术史,大凡都会提到,超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花开两枝(指绘画),一枝以达利、唐吉、马格里特为代表,他们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而另一枝则以米罗、马松和后来的马塔为代表,被称之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者绝对超现实主义。两者表达方式不同,但却有两个相同的来源:一是达达主义者已实践过的自动主义,或者叫作偶然机遇原则;一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这两个来源,也同样适用于第二代超现实主义者。
第一代超现实主义者曾将19世纪诗人杜卡西(化名为劳特雷阿蒙伯爵)“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偶然相遇那样美”的诗句当作他们的座右铭,奥本海姆的作品正是这种奇异之美的形象化再现。
奥本海姆生于德国柏林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氛围的家庭,一次大战爆发后,他们全家迁往瑞士。她的祖母丽瑟·温格是一位作家兼艺术家。著名诗人赫尔曼·黑塞是她的姑父。奥本海姆16岁时看到包豪斯的一个展览,遂决定将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1932年,年满18岁的奥本海姆去往巴黎,进入大茅屋画院学习。住在蒙帕纳斯的这位漂亮姑娘很快便结识了马克思·恩斯特、曼·雷、艾伯特·贾科梅蒂、毕加索、马塞尔·杜尚、汉斯·阿尔普及其妻子索菲·陶伊伯等人,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超现实主义的圈子。她先是给曼·雷做摄影模特,同时自己也开始创作作品。
早在1933年秋,阿尔普和贾科梅蒂就邀请奥本海姆参加了超现实主义者在独立沙龙的展览,她展出了一些绘画作品,但却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1936年,奥本海姆以装置作品《物品》(毛皮上的早餐)再次参加超现实主义的展览,一举成名。那一年,她只有23岁。这件作品的创作颇有些戏剧性,据说其灵感来自于奥本海姆与毕加索及其当时的情人多拉·玛尔的一次闲聊。一天,他们三人坐在花神咖啡馆喝咖啡,毕加索的目光扫到了奥本海姆缠着毛皮的手镯(那是她自己的创意),就开玩笑说,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毛皮来包裹。奥本海姆接茬说,对呀,譬如我们面前的茶杯和盘子。几星期以后,安德烈·布列东邀请奥本海姆参加他策划的超现实主义展览,她果然提交了一组用毛皮包裹的茶具,现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便这样诞生了。毛皮与茶具原本互不相干,奥本海姆将两者捏合在一起,使得无机物品有机化了。它怪异而又性感,恰好契合了弗洛伊德的“恋物癖”理论。
奥本海姆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代表作是《我的护士》(1936),这件作品是摆在餐盘里的一双用细绳捆绑的白色高跟鞋,细细的鞋跟上还装饰着纸做的花冠。这无辜的“待宰的羔羊”的别样呈现,不只是对男权观念的挑战,也是对食欲和性欲之间微妙关系的揭示。同期的作品还有《贾科梅蒂的耳朵》(1933)、《毛皮手套》(1936)和《带鸟脚的桌子》(1939)等。
正值奥本海姆的艺术创作渐入佳境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有着犹太血统的她不得不离开巴黎,回到瑞士,从此远离了国际艺坛。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又开始艺术创作,但这些创作大多仍在沿用其早期艺术的元素及构思。50年代末,她开始以女性主义艺术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艺坛,例如曾利用女性人体创作《盛宴》(1959),也曾重回架上,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出一批表现自然、宇宙、神话以及部落文化的画作,还曾从事珠宝首饰和服装的设计,但提起奥本海姆,人们想到的仍是昔日那个充满锐气的年轻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