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曼云
审题,是写考场作文必须经过的一道门槛;立意,是考场作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能力。本文以“为你亮起一盏灯”为例,和大家谈谈审题立意的方法。
关于审题
这是一个全命题作文。写前先要审清限制的范围,再要审出留给的空间。
题目由“为你”“亮起”“一盏灯”三部分组成:“为你”,限制了亮灯的对象,所以行文过程中不能忽视“你”的存在,而随意以其他人称替换,如完全写成“母亲为我亮起一盏灯”是不合适的;“亮起”,既包含着动作,又强调了动作发出后带来的结果;“一盏灯”中,关键词是“灯”。这些是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的限定。
再来看该作文题目留给的写作空间。
1. 关于“主语”
这个全命题作文省略了主语,即“亮灯”动作的发出者。补充完整后,该题目应该是:谁(指“人”)或什么(指“事物”)为你亮起一盏灯。是写母亲、老师、朋友“为你亮起一盏灯”,是写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为你亮起一盏灯”, 还是写文学作品、人生信仰,功利化追求、环境污染等“为你亮起一盏灯”,均由写作者自行确定。我们应充分利用题目中的这个空白,在选材方面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2. 关于“你”
题目虽明确了亮灯目的“为你”,但“你”具体指谁还是由写作者自己确定,这个“你”可以是任何人。
3. 关于“灯”
“灯”的前面只有数量词“一盏”作定语,题目对“灯”的性质没有限定,即没有给出亮起的是“一盏怎样的灯”。这个空间是必须关注到的,是必须审出的信息点,它关涉到“灯”的不同寓义,关涉到文章的写作角度和思考的深度、力度。
总体来说,“灯”的寓意可以概括为:能带来光明、温暖的“温情之灯”,能导航引路的“启思之灯”,已发出危险信号的“警示之灯”……
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时既不可忽视题目的限制性,也不应该因过分关注限制条件而看不出命题者“暗中”给大家搭建的思维舞台。忽视前者,就会不明要求,无拘无束,离题万里,从而成了写什么都行,最后写的什么又都不行;忽视后者,就会思维局促,视角狭窄,畏首畏尾,觉得没什么可写,写什么都不对。
关于立意
“审题”就是要先看清楚不能写什么,再看清楚能写什么。而明白了“不能写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符合要求,“符合要求”是对考场文的最低要求。
“能写什么”是较高要求,因为它往往伴随着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它涉及考生捕捉题目信息的敏感度,由此向外拓展而显示的联想、类比的灵活度,本身关注社会生活的热度,平时认识问题的深度和看待问题的宽度,以及找到最佳表达方式的准度。
“为你亮起一盏灯”,这个“你”是谁呢?写作中选择不同,彰显的境界也会不同。亲情、友情乃至爱情固然可写,甚至值得大写特写。但把这些“人之常情”写得非比寻常,能够不千人一面,非众口一腔,即显出真挚而不是虚伪,写出醇厚而是不寡淡,写出真生活而不是假矫情,当然是好文章。但生活对我们的浸润滋养远不止这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因此,文章选择一个怎样的“你”来亮灯也是对考生的一重考验,是对于立意高低的一个检测。无论如何,文章应该让人看到写作者正与幼稚肤浅“断脐”,已在生活中蜕变成长。
同理,选择“什么”来“为你亮起一盏灯”,也区分出考生的气质禀赋、爱好追求,鉴别出他们的知识积累和认识能力。
当然,如果能反向立意或逆向思维,会更让人欣喜。“为你亮起一盏灯”固然包涵了施动者的热情和付出,但“你”需要别人“亮起”一盏灯吗?这里有没有“以爱的名义”造成伤害的可能?这个已失去“黑夜”的社会,正因为无数盏“为你亮起的灯”而失去真实、神秘和生活本身?即是,在当代社会,“为你亮起一盏灯”被现实生活赋予了哪些新意?我们是否观察到了?
命题作文,一个词语,比如“规则”;一个词组,比如“北京的符号”,一个句子,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留给考生的空间是不同的。表达越完整,限制越多,空间越小。
另外,命题作文在审题过程中,应关注到哪些条件是基本性要求;立意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是高标准要求。
如“为你亮起一盏灯”,“你”是基本要求,文章无“你”不行,但有“你”不一定是好文章。要想得到高分数,应在“灯”的作用上下工夫。比如,“风景这边独好”,“这边”是基本要求,而“这边”到底有什么风景,为什么“独好”,是重点。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