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二七班
谭白丁
为了防洪,家乡小县城临着沮河的一段古城墙保留了下来。它位于县城的西面,又留有一道城门,当地的人们就习惯称它西门洞口。西门洞口像张着的一张大嘴,成天吞吐着忙碌生计的人们。
挨着西门洞口的,是一排卖早餐的店,其中有一家是专门卖高庄馍的。当年,上小学的我每天早上路过那里,在城门外那沮河欢快的流水声中,六排长长的桌子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了。
一小碟儿泡萝卜、两个馍馍、一碗小米粥,有咸有淡。约莫十分钟的工夫,这早餐就吃完了,虽然不见油星,但这果腹感也是可以挨到中午的。这经济又实惠的早餐店,成了许多匆匆穿过城门洞口的人们理想的早餐首选。
当然,这家早餐店也是匆匆上学的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高庄馍其实就是老面馒头,但比一般的老面馒头更大更白,像孙悟空偷吃的大仙桃,色泽光亮,润绵可口,咬一口香软无比。那时,路过这家店,我总要买两个“大仙桃”去学校。一块钱,两个馍。只见那位卖馍馍的老板娘反手套住塑料袋,猛地向云雾缭绕的蒸笼中一探,还未来得及眨眼,两个热气腾腾的馍馍便已递到面前了。上学时间紧迫,不得不边走边张大嘴巴,把高庄馍往嘴里塞,往往还未吃完便已走到学校。狼吞虎咽中抬头一望,啊,有老师从对面走来了。“老-师-好……”在没嚼完的馍馍中挤出这3个字,也许这声问好太过含糊,让迎面走来的老师不知这两腮鼓鼓的小学生张着的小嘴巴在咕哝着什么,狐疑地望一眼,走开了。
初中后,上学的线路改变了,也很少来城门洞口买早饭了。印象中,通常都是一家人从乡下的老家回到县城,时已下午,太阳已从城墙上西坠,进了城门,刚好经过这家高庄馍店,便顺便买六七个馍,晚饭也就不用另外煮饭。也许那个时候正是下午罢,偌大的店面竟没有一位客人,西斜的阳光静静地洒在店门口两排空空的长桌上,凹凸不平的桌面像老人粗糙灰黄的脸,茕茕孑立在橘红的落日余晖中,默默地驮着一天又将过去的最后一抹金黄。
再后来,也许是生意清淡吧,在上学或者回家的路上,会见那老板娘用三轮车拖着白纱布盖着的一盆高庄馍,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馒头——卖老面馒头——”抑扬顿挫的叫卖声弥散在呼呼的秋风里,竟像枯萎的茎枝硬生生被风给折断,又像垂暮老人的呼唤,显得有些中气不足,刚叫到一半儿,就蔫了,被风刮走了……
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那家高庄馍店从城门洞口消失了。如今西门洞口的那条街上,早餐店越来越多,花样越来越纷繁,却都没有那高庄馍可口,也总觉得这西门洞口缺少了点什么。原来,在记忆中,那家高庄馍店早成了城墙下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馒头——卖老面馒头——”不论我走到哪里,每每听见这抑扬顿挫的叫卖声,眼前就会出现家乡的小县城西门洞口的那家高庄馍店,想起那白白大大仙桃似的香喷喷的大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