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源
我的母亲于2014年11月22日去世,如今已近三年。母亲虽然不在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映现在眼前,谆谆教诲常常响彻在耳边。
母亲生于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她当年勇敢地追求自由与平等,时至今日,我才得以有机会用手中的笔,记下我对她的思念。
1928年1月10日,母亲出生在江苏金坛县一户殷实之家,也算是大家闺秀。17岁时,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礼教的影响,祖父祖母做主,按照门当户对的旧观念包办了她的婚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母亲接受了新婚姻法中关于“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等新思想,勇敢地挣脱了封建枷锁,20岁出头的她跟随叔叔一道来到杭州,奔向陌生而又期待的新愿景。我想象不出,在那个年代,身为一名女子,我的母亲是怀了多少分勇气,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1956年,杭州市区动员青年下村支农,母亲来到杭州西郊一个很偏僻的山村采茶叶。她不怕苦不怕累,干起活儿来一点儿也不娇气。她在那里结识了她的有缘人——我的父亲。在那个四面环山、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外界的村庄里,两人喜结连理。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都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父母养育了我们四兄妹。身为家中长子,我自小目睹了母亲用她瘦弱的肩膀,坚韧地与我父亲共同支撑着这个家。
养儿容易育儿难。母亲口中没有豪言壮语,一生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却用最为朴实的言行,教会了我人生的道理,帮我“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
我永远感恩我的母亲,她教育我要一生热爱学习。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教我数一二三。她对识文断字的认知很单纯——至少读好书认好字,将来出门坐车不会不认识站牌,不会被人骗、被人欺负。而她也以身作则,活到老学到老。她80多岁时,还能从电视字幕上认得许多字,能说得出“三个代表”,令我诧异不已。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我养成了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在工作中也特别关注教育事业。知识的力量无穷大,而母亲则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教诲我,激励着我崇尚学习,充实人生。
我永远感恩母亲,她教育我要一生勤奋劳动、勤俭持家。在家里,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最晚睡觉的那个人。她既要参加生产队劳动,要强地不肯落下一个工,又要料理我们四兄妹的吃穿用。物资匮乏的年代,我的母亲用她的勤劳和双手,带给我们最温馨的童年和最甜蜜的回忆。常常晚上孩子们都睡了,在昏黄的灯光下,她还在一针一线地纳鞋底。每当年三十儿,她把藏在箱底的新鞋摆在我们面前时,小小的人儿啊,心里真甜啊!
母亲还养了几只老鸭,等孵出一两窝小鸭子后,四点起床,带上我,走上20多里路,到留下镇、五常乡一带把小鸭卖掉,换来钱给我们作学费。她做馒头、蒸发糕、制酒酿、擀面条,想方设法让我们兄妹天天吃饱吃好吃开心,给了我们一副健壮的身板。哪怕到了80多岁,她还是闲不下来。佝偻着腰,不怕荆棘刺手,上山采集刀茅草的花杆,让老爸扎几把芒花扫把,带给多年生活在城市的我。我现在每天清晨一起床,就会拿着芒花扫把,手握母亲的温度,洒扫庭院。母亲的勤劳、勤俭,感染了我,激励着我崇尚劳动、持续不断地向前走。
我永远感恩我的母亲,她教育我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多做好事。她经常说,吃点亏不要紧;对村上的长辈,无论是谁,都要尊敬。母亲的善良、仁慈,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参加工作后,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乐于助人,顺境时不翘尾巴,曲折时不气馁,作为人民公仆,竭力为人民服务,努力向前走。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母亲一般,平凡而质朴。报答不了母爱,唯有将母亲教会我的,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