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7月2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 文明 规范专业的志愿服务才能更持久 三代接力 义务扫公厕52年 质朴家风代代传 如果有来生,再续手足缘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义工之家——

规范专业的志愿服务才能更持久

夏晓娟(左三)和义工之家的志愿者们。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蓓

已经从事十年志愿服务的合肥市民夏晓娟,在2015年之前的七八年里,很少也很难向别人解释自己热衷的这项公益活动,“我喜欢帮助他人、奉献爱心带来的充实和慰藉,但那种无组织的、小规模的、相对零散的志愿服务,常常让我担心志愿服务的品质和对方的接受度”。

直到2015年年初,在朋友的介绍下,夏晓娟走进刚刚成立的“合肥义工之家”。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有组织、团队化、规范化、职能化的志愿服务,让热爱公益的夏晓娟发生了蜕变,“我逐渐从没有明确方向的志愿之路,走向了有自己关注重心的志愿大道。并将志愿服务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在社区、在基层奉献爱心,播撒爱的种子”,6月末,这位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在合肥市肥西县桃花镇从事多年妇幼保健工作的女性,与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畅谈了自己的公益之路。

“合肥义工之家”成立于2015年1月,由安徽省直机关第二届道德模范、省直机关最佳志愿者王家勇发起,并于当年8月在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备案。目前义工人数超过1000人,成员涵盖律师、教师、公务员、学生、工人等各行各业。成立以来,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1000多人次直接参与。

“有了明确的目标”是夏晓娟加入“合肥义工之家”的第一感受。“过去做公益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做什么多凭个人热情”。“义工之家”的宗旨是弘扬社会正气、关注弱势群体,并在成立的第一年,将活动范围限定在“社区便民服务”和“关爱自闭症儿童”,之后再逐年扩展至“爱心助学”和“关爱听障儿童”。

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让“爱心”不再“遍地撒网”;与社区、企业、协会、其他公益团队等的合作,让夏晓娟们不再“孤单上路”;定期定量、有组织的团队化开展活动,则让公益更加规范专业、常态化进行。

夏晓娟清晰地记得,2016年8月“义工之家”联合其他公益团队开展的公益进社区活动。

那一次,她们为居民带去了听力监测、中医咨询、社保咨询、耳病防治、理发、电器维修、视力检测、测量血压血糖、小区环保宣传等十几项便民服务。“我们忙得热火朝天,服务台前排起了一队队长龙,吸尘器、电饭锅、电水壶、电饭煲、豆浆机等小家电排满了工作台。那次服务结束后,一位老人特地跑过来跟我们说:‘你们的活动和以往的不太一样,以前都是打广告、摆展板、发传单,那些不会有人看,我们也不喜欢参加。你看这次大家都来了,说明服务到大家心里来了,希望你们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老人的话,让团队成员们内心雀跃,“被服务者的肯定让我们越发坚定了坚持的理由”。

在关爱帮助自闭症儿童和听障儿童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在丰盈内心的同时,也在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

每个月月底的周末,合肥义工之家会有20名义工带着20名发育正常的孩子前往合肥市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儿童发展中心,开展“开启心窗,点亮心灯”系列活动,让正常的孩子与自闭症儿童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其感受正规学校的教学授课、真实的课堂气氛,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获得群体的认同感做铺垫。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用忙碌的工作换来了越来越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失去了很多亲情陪伴。很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埋头鼓捣手机,孩子休息时间送去辅导班,放学回家找看护。这种亲情陪伴的缺失,导致不少青少年心理上的压抑和对现实情感社会的逃避。“我们希望将公益范围拓展至更多家庭,帮助和引导家长,帮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夏晓娟说。

采访中,从“散兵游勇”到“正规军”的志愿者们,常常感慨“‘义工之家’志愿服务的专业化促进了我们对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它的规模化发展又促进了我们公益圈子的扩大化,其服务推广的定向化,促进了我们志愿服务的目标化”。

“公益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奉献,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做公益需要爱心,却决不能只有一厢情愿的爱心。规范、专业、有目标的常态化开展,才能真正营造全社会爱的氛围。”走过十年公益之路的夏晓娟深有感触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