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6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与方法论探讨 在扶贫报道中突破性别角色定型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4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扶贫报道中突破性别角色定型

——由“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引发的思考

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第一书记杨修凯(左)看望五保户。(中国妇女报 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摄)

阅读提示

2017年4月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启动“双百三同”记者驻村采访调研活动,此次活动中,中国妇女报在报道中充分发挥女报特色,深挖女性扶贫典范,记录女性在扶贫实践中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突破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充分发掘和报道女性扶贫典范身上所具有的勇于开拓、善于领导、坚韧自强的女性气质,利用重要传播契机,呈现出一批新型女性形象。

■ 耿兴敏

2017年4月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启动“双百三同”记者驻村采访调研活动,中央主要媒体的130多名记者,入驻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10个贫困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驻村调研采访。

此次采访调研活动中,中国妇女报派出的4名记者在报道中充分发挥女报特色,深挖女性扶贫典范,记录女性在扶贫实践中所发挥的主体性作用,突破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充分发掘和报道女性扶贫典范身上所具有的勇于开拓、善于领导、坚韧自强的“女性气质”,利用重要传播契机,呈现出一批新型女性形象。

塑造典型女性形象应突破性别角色定型

6月18日晚,中国妇女报记者徐旭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与主持人陈伟鸿以及观众一起分享“驻村蹲点”心得。在此次报道活动中,经中国妇女报融媒报道走红网络的“驻村第一书记网红”杨修凯也带领村民来到《对话》现场。

在当晚的对话节目中,笔者注意到,杨修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其女性身份及女性领导者的作用被多次提及。而这一点,正是妇女报在报道之初的着力点。

中国妇女报记者实实在在地融入贫困村和贫困点,结合总书记最关心的人和事,结合妇女报特色,以典型女性扶贫人物的扶贫经历为重点,同时关注普通女性群众的扶贫脱贫历程,致力于展现女性在扶贫脱贫工作中的生动实践,在把基层的扶贫故事讲好的同时,传播新型女性形象。

在一个月的采访活动中,中国妇女报《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记》专栏结合女报受众特点和传播特色,体现了中国妇女报勇于担当,心系妇女的情怀。

新闻作品《从“白富美”到“黑富美”——驻村第一书记是这样炼成的》,忠实记录和书写了杨修凯这一第一女书记带领村民脱贫的真实历程。中国妇女报记者注意到杨修凯身上具有很多传统女性角色所不具备的品质:带领村民修路的开拓精神;善于协调和沟通,同时善于利用女性柔性领导风格的领导者气质;因长期奔跑在田间地头,她由“白”变“黑”,展现出女性劳动者朴素的美,抛弃了社会对女性审美的陈旧印象。

抓住上述几点,中国妇女报着力呈现出一个乡村女书记带领民众脱贫的奋斗之路,杨修凯这一凝聚着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并得到了有力传播,有助于纠正当下社会中所存在的女性刻板形象。

与此同时,中国妇女报记者也有幸参加到脱贫攻坚这一历史实践的记录中,见证并记载下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位位普通女性,充分展示了当代女性,尤其是贫苦地区女性所具备的主体能动性。

“人挪活、树挪死,移民搬迁是国家的政策,国家总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好!”这是在异地移民搬迁动员时,力主一家五口人第一批从老家朵什镇的山村里搬到新的移民村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德吉新村普通妇女秦玉芳。

在村里利用自然独特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优先考虑贫困户、发动村民报名开办农家乐、农家驿站时,山西灵丘县曲回寺村62岁的顾荣恩第一个报了名,她的话朴实得掉土渣渣:“虽然年纪大了,但孩子上学花钱,得想办法挣钱”。

中国妇女报记者把脱贫攻坚中的巾帼人物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反馈回群众之中。从记者发回的稿件和视频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份稿件和作品,“而是那么多感人的故事,那么多奋进的力量,那么多温暖的爱意。”

利用融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讲好女性故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妇女报记者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在采访中,在兼顾各种素材的基础上,呈现出两个鲜明的报道特点:首先注重突出挖掘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素材;同时,利用新媒体,讲好女性故事,唱响民族复兴时代强音,传播脱贫攻坚的励志正能量。

中国妇女报记者既做调查研究、采访报道,也帮助当地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既为脱贫攻坚战助力加油,也提升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妇女报在报纸推出报道之前,微博推送的《从“白富美”到“黑富美”——驻村第一书记是这样炼成的》,本报微博阅读量458万,经多家媒体转载后总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使驻村“第一书记”成了“红富美”,该村因此获得上级150万元的资金支持,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人民日报的评论加以评述。中国女网的相关专题和H5产品《我们村的那些事儿》,也获得网友众多点赞。

为打赢这场扶贫硬仗付出更多努力,是奋战在基层一线党员和干部的实际行动。 而如何宣传好这些基层干部,中国妇女报的驻村记者们可谓不约而同地伸出了敏感的职业触角。

梳理中国妇女报一个月来的作品,笔者发现,无论是记者眼中的正在争取“美丽乡村”的山西灵丘曲回寺村“每天都会到村里的大街上走一圈,最不放心的是到处拉稀的牛”的村支书钟六君,还是“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可任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王志恺”;无论是“山西灵丘县下野窝村的党支部书记王树琴”,还是“车河模式”的设计者和推动者灵丘县委书记张强,记者的笔下一个个生动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五年来,神州大地上砥砺奋进的故事多多,中国妇女报《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记》栏目精心安排,统筹部署,融媒联动。这次历时一个月的采访报道安排,初期在5月初开始在新媒体推出相关报道,5月18日起在报纸要闻版一天一篇连续推出。截至5月30日,人民日报两次刊发本报记者的采访手记和评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纷纷转载。其间,新华社综述也特别提到“黑富美”,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信息联播也采用了本报记者的视频采访。

饱含深情地讲述干部群众特别是巾帼“半边天”建功脱贫伟业的感人故事,从微观角度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光辉历程,这次活动,既锻炼了队伍也考验了队伍,向社会宣传了女性,也让女性了解了社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