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6月2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与方法论探讨 在扶贫报道中突破性别角色定型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4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与方法论探讨

——关注“全国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编者按

近日,“全国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研讨会立足妇女/性别学科建设与推动的本土化发展,围绕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提炼与总结”“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本土性别社会学教学工作实践与理论反思”三个专题进行研讨。

■ 杨国才 吴双双 张亚萍

近日,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中国社会学会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云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承办的“全国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研讨会立足妇女/性别学科建设与推动的本土化发展,围绕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提炼与总结”“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本土性别社会学教学工作实践与理论反思”三个专题进行研讨。

妇女/性别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妇女学是西方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40年历程,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仍需不断前行。

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王金玲指出,在中国,从学科意义上讲,妇女社会性别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潮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经逐步从边缘走向了主流。她分别从教育、研究、组织机构、期刊发表等四个角度对妇女社会性别学的发展进行分析,认为其已具备了五脏六腑,是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她还分析了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的特点:首先,中国妇女的研究是四种力量的合成——高校、社科院、党校、妇联;其次,中国妇女的研究特别强调与男性的合作;最后,强调知识的行动化,行动的知识化。

东北师范大学王晶教授对如何完善学科、使其主流化进行思考,她指出,目前,妇女学这一学科在范式上还存在很多困惑,主要体现在学科名称的多元分化状态、目前妇女/性别学科属性问题、多学科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关系问题、妇女/性别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问题等四个方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姜佳将结合浙江省社科院妇女/性别研究基地十几年的发展经验,就其基地理念“知识行动化,行动知识化”进行交流,认为要打破妇女/社会性别知识的“学院性”和“纯理论性”,使之具有可行动性。同时凝聚已有的妇女/社会性别行动的经验,使之上升为一种知识,并得以在主流知识体系中传播、传承、再生产,让妇女/社会性别学进入教育和社会的主流。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提炼与总结

对于妇女/性别学科建设而言,理论的建构是其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对以西方经验为中心的理论运用的反思,力图植根于中国本土经验来建构本土化理论,以摆脱对西方的过度依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其步伐已经从经济转型走向社会结构固化,女性就业的状况成为社会结构固化的表征之一。这种固化是带有歧视性的,其主要表现在性别角色分工结构的传统回归、女性更多地从事非正式正规就业、女性多集中于服务业等低工资、低流动性的行业、女性更多地集中组织层级的低端等四个方面。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女性收入持续性地低于男性,并有扩大化趋势。

南京师范大学董美珍副教授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讨论了女性与身体的关系。她指出,在女性身体不断物化的时代,女性亟须树立正确的身体观,需要通过教育加强女性心智的发展训练,培养女性独立的人格,帮助女性从为他人的身体转变成为自己的身体,从被统治和奴役的身体中解放出来,确立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的,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杜洁指出,构建中国的性别理论体系,要注重对议题的选择、视角问题、分析框架、结论性问题等几个方面的考虑。同时,学者要具有政治敏感性,不要把性别研究与国家政治、性别政治对立起来,要正确地处理好国际政治、国家政治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本土性别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建构离不开方法论指导,参会学者分别就其研究内容进行探讨。

中华女子学院讲师范譞认为,继承了女性主义思想的性别社会学在处理女性经验的问题时,在方法论上存在值得商榷之处。范譞就女性经验审视、受害者假设以及对儿童经验的忽视三个角度对性别社会学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北京大学刘继同教授以自己的一项研究为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妇女工作转型与“海珠模式”的意义。他首先对中国妇女工作历史发展阶段与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是妇联组织结构功能与地位角色社会定位;第三是中国妇女问题与妇女需要结构变迁趋势;第四是分析中国妇女工作结构转型与十大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海珠模式”的革命之处与战略意义。

云南农业大学讲师张慧基于昆明市65位失独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这类群体面临着收入低、身体弱、精神痛苦、养老无依靠、未来充满忧虑等困难,并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其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生活面临极大的痛苦、各种社会风险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度不高三个方面。提出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介入,用个案、小区、社区工作的方法,以专业工作的方法来为失独妇女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

云南民族大学讲师李云霞从家计过程视角分析山区阿卡家户与阿卡女性市场参与的促进与制约的矛盾关系以及女性社会处境的策略性调整。在对阿卡妇女对于民族、女性以及个体身份意识的反思和认识觉醒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主观性成为在既定的社会延续性模式中做出创造性改变的因子。

本土性别社会学教学实践与理论反思

近年来,学者热衷对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反思以及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而学生却强烈地被第三波女权主义的话题所吸引,极端的强调身体、性、个体自由、个人权利,且这种个人权利很多是从其本身的权利出发。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一虹对新一代学生的表现产生一种焦虑感。与其不同,南京师范大学讲师杨笛强调,任何新理论都是在与前一理论的对话中形成的,批判与被批判其实是互构的过程,第三波的基础正是第二波,表面敌对否定,但内在发展于同一个问题丛中,不应该简单地把第二波和第三波看成是对立而分裂开来,而是教会学生意识到了解理论脉络的意义和理论发生的现实背景。

广西妇女干部学校刘萍副教授以法律性别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开展法律性别教学的现实意义,分享将性别意识纳入法律政策领域的课程设置、经验和体会,同时也提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期今后更好开展法律性别教学和研究。

中山大学讲师许怡尝试超越“健康”的论述,从女性的身体经验和哺乳实践出发,探寻母乳喂养作为一项母职是如何将其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面向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和建构女性的母职实践策略。

(杨国才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双双、张亚萍为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