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云晓
今天很多孩子存在童年恐慌,面临巨大的压力,导致强烈而持久的焦虑心态。
日常生活中,儿童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与学习有关,且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使童年失去快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非周末,仅1.6%的少年儿童没有课业负担,33.3%的少年儿童用一到两个小时做作业,花3个小时以上做作业的占13.8%。而在周末,用3个小时以上时间做作业的少年儿童占23.6%。
中小学生主要的事情无疑是学习成长,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只是忙着完成家长、老师或辅导班布置的课业,那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性就可能会被抹杀,学习成为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自由与和谐发展。
少年儿童全面发展需要有自由时间用于自由活动。闲暇时间不足,会影响到睡眠时间不足。另外,各种课外培训、学科辅导给儿童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儿童参加补习班的年龄也呈现下移趋势。有孩子回答记者采访时说:“虽然耽误了玩的时间,但是没办法违抗,只有适应。”可见孩子的学习动力已经从学习知识本身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了。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学习过程中,以学习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认知需要,是最稳定、最持久也最重要的内在需要,而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竞争求胜需要,是最消极的需要,也是一种外在的需要。竞争需要较强的学生攻击性也较强,他们很难体验到和谐与快乐,甚至无法接受别人的成功。
当儿童感到太多压力而又无法回避时,就会产生心情不好、烦躁、睡不着、不想学习、自卑甚至绝望的情绪体验。随着年级增高,这种情况也呈现增加趋势。
导致童年恐慌的原因很多,社会上热捧状元、追逐成功等功利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是深层原因,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重要原因,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直接原因。大部分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儿童难以做到,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绝望的痛苦之中。
面对同样的压力,并非每个人都恐慌,关键在于能否理解和承受。比如,作业过多的压力是硬指标,父母的态度就是软指标。父母如果善于缓解孩子的压力,孩子可能不会恐慌。实际生活中,那些拥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孩子一般不会产生童年恐慌,依然可以享受童年的快乐。可见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非常重要。
孩子是在体验中成长的,要有很多锻炼机会才能坚强,内心才能建立起一种行为反应机制,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慌张,立刻弄清怎么回事,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案。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大声说出自己担心的事情,让孩子明白表达情绪不是软弱的表现,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孩子对自己保持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
父母尤其要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人生大事和人生经验,比如将来做什么人,从事什么职业等,在交流中渗透价值观的引领。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能成功和幸福,让孩子相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预防童年恐慌,父母是主角。家庭教育要将立足点从子女“成才”转向“成人”这一终极目标,改善家庭教育微环境,引导孩子理解和承受压力,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使之拥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