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也玫
在四川省达州市监狱,服刑人员蒋某拿出厚厚一叠女儿的来信,正好260封,其中多篇信件用作业纸写成,信开头都是“给爸爸的一封信”。女儿从上小学二年级开始,便每周给蒋某写一封信,直到小学毕业,中间从未间断过。信内容不长,短短的一两百字,但却能看出女儿对父亲的鼓励。(见6月19日的东方网)
女儿260封家书感化了服刑的父亲,其父目前已获得了1年多的减刑。虽说现在不是“烽火连三月”的年代,但家书仍能“抵万金”。
父亲蒋某从政府公务员沦为阶下囚,曾表示“心理落差太大”,感到10年的服刑期太长,情绪低落,但每周收到女儿的家书后,让他重新振作起来,甚至女儿的家书成了他的精神支撑。所以,他“感到有这样一个女儿,心中充满力量”,不仅自己积极参加狱中改造,还把家书念给狱友们听,感化狱友们。可见,家书可以感化亲人,挽救亲人。这不是个案,武汉男子宁宁(化名)由于吸毒在京被强制戒毒两年。为挽救吸毒的儿子,其父亲煞费苦心,选择用家书来教育儿子,用爱心来接纳儿子,用亲情唤回迷途的儿子,一年间,父亲用50多封信打开了儿子的心结。
无论是女儿用家书感化父亲,还是父亲用家书挽救儿子,都代表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希望唤起违法者的良知与家庭责任,促使他们学会以爱人之心做事,以感恩之情做人,以担当之责勇敢面对过去,真诚悔过自新,争取早日与家人团聚,重新走上社会。
事实上,挽救违法亲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家庭不能放弃,要用爱心来接纳亲人,用亲情来唤回迷途的亲人。这既是一个家庭完整与幸福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用家书与服刑亲人交流、沟通,鼓励亲人重新做人,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一封封家书是心对心的呼唤,是亲人对亲人的关怀,它们代表子女之爱、父母之爱,爱心无价,亲情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