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田勘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京颁奖。这是5月30日我国第一个“科技工作者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天河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获得奖牌,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施一公、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等2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奖章,254个团队获得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该奖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
中国的国家级大奖过去称为3+1,3是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主要侧重对项目的奖励;1是指国家最高科技奖,一年奖励1名到2名最优秀的科学家。后来,普遍反映缺少对人的奖励,因此增设了全国创新争先奖。后者成为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其地位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
从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评选内容来看,几乎包罗万象,连科普和社会服务做出了创新也可以获奖。这也意味着,创新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限于原有观念中的科学研究和发现,以及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
这显然是一种观念的进步,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样,生活和工作中不是缺少创新,而是缺少发现创新的观念和眼睛。当然,由于缺少激励机制,也会缺少创新。
从创新的概念看,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为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类某种理想追求而改进或创造原来不存在或不完善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其实,这已经指明了创新是包罗万象的,甚至包括创造出有理想倾向的精神产品也是创新,并且可以也应当获得奖励,正如诺贝尔奖对文学奖的规定是: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现在,全国创新争先奖把科普和社会服务(主要是科技和知识对社会的服务)的内容都列为创新,就不仅是创新观念的创新和扩大,也是在与国际接轨,因为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到创新的实践和行动中,甚至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也能创新、改进和创造原来并不存在的事物和产品,并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几年前,美国两名中学生和一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创新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创新了创新的观念和行为,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凯特·施特克尔是纽约曼哈顿“圣三一学校”的一名学生。她从为鸟类做DNA条形码研究的父亲那里获得启示,希望能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别生鱼片。她邀请同学路易莎·斯特劳斯协助进行社会实践。她们从曼哈顿4家餐馆和10个商店取样,用食物袋或购物袋将样品带回家切成小块保存在酒精中,然后请加拿大安大略省古尔弗大学研究生尤金·翁帮助做检测。古尔弗大学是首先开展DNA条形码技术研究之地。
于是,社会实践变成了中学生和研究生共同进行。通过把样品与代表近5500种鱼类的30562种条形码对比后发现,总共56种样品中有14种贴错标签。所有贴错标签鱼类均为价格更昂贵鱼类的替身。其中,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一种金枪鱼竟是价格相对便宜的莫桑比克罗非鱼,而后者大多依靠鱼塘养殖。为此,他们获得了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奖励。
尽管奖金并不多,但是,这种创新属于用科技和知识服务于社会。同时,可以看到,用科技和知识服务于社会并不神秘,尽管DNA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是当今的高新技术,但它们并非只是实验室中的专供品,而是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技术。同时,这也证明,任何人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子,并能把知识用于实践,就可以进行创新并获得成果。
创新的标准甚至还可以拓展到做好本职工作,以工匠精神创造出优质产品。因为,工匠精神的特质之一是,专业、敬业、耐心和专注,能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也就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产品或改进不完善的产品。
在中国被称为“顾两丝”的“两丝”钳工顾秋亮靠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可以控制在两丝以内,仅凭其双手就能保证“蛟龙号”潜航员的安全。尽管顾秋亮并没有设计和研发“蛟龙号”,但是,他用自己的精湛技术保证“蛟龙号”高质量地安装成功,这也是一种创新,类似这样的成果和行为在未来同样可能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这也就是创新的多元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