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期,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与《我是范雨素》先后“火爆朋友圈”。不论是人民伦理宏大叙事的雄安新区,还是自由伦理个体叙事的《我是范雨素》,都相同地体现着中国的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最终归宿应是人的自觉。
■ 张心柯
近日,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让朋友圈的视线纷纷转向了底层工人的命运与精神世界,与前段时间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相比,火热程度并不逊色。为什么这两个事件都能够在朋友圈引起轩然大波呢?我们可以对这两个事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现其中的奥秘。
著名学者刘小枫在其著作《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中提到了现代的两种伦理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强调的是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命运,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则注重的是个体的生命感。显而易见,作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应属于国家、民族层面的大叙事,它强调的不是某一个特定个体的利益得失,而是关乎整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问题。而《我是范雨素》则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是范雨素对个人生活命运的审视与叩问,强调得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感受。然而,《我是范雨素》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方面是其朴素动人的文风,另一方面则更多的是因为它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也就是说,范雨素的个体生命感受已经由有限的个体扩展到无限的群体——范雨素并不仅仅是范雨素,而是无数个“范雨素们”。
《我是范雨素》:两重身份与个体自觉
范雨素的个体生命感受之所以可以由个体扩展到群体,与范雨素的两重身份有关:一是她的女性身份,二是她的外出打工者身份。
首先,作为一名女性,尤其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下成长生活的女性,范雨素有着深深的性别自觉意识。范雨素的出现,让中国很多女性主义研究者兴奋不已,因为她的出现,让追求性别平等的女性主义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妇女报》刊登的文章《<我是范雨素>折射出农村妇女生存图景》认为,《我是范雨素》是“对农村妇女长期失声的回应”。也就是说范雨素说出了农村妇女说不出或者压根儿想不到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范雨素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妇女个体自觉的先行者。《我是范雨素》中关于农村妇女遭遇和命运的叙述,是对包括“三纲五常”在内的压抑女性的传统伦理道德的拷问。所以,范雨素的个体背后是无数个农村妇女,是中国的“半边天”。
其次,范雨素作为一名育儿嫂,也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不管范雨素的文字写得多么朴实感人,也不能改变她作为一名外出打工者的身份。《我是范雨素》中对京郊暴发户的炫富描写与那些住在工棚里的外来打工者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折射出中国改革发展道路上的诸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人民日报》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2017年4月26日发表文章《感谢那些心怀文学的人》指出:“《我是范雨素》一文展现出文字表达、文学书写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力量。但我们却不能因为好看,而忽略了文章指向的个体遭遇、社会问题。从农民工子女就学到农民征地补偿,如若一篇好看的文字,能推动问题的解决、公义的到来,也就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诗经六义之一的“风”,便是“讽”,借文学来温和地揭露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我是范雨素》不仅是一篇生动感人、质朴无华的文字,更是范雨素作为一名女性的自觉,作为一名育儿嫂的自觉——作为个体的人的自觉——的生动体现。
雄安新区:宏大叙事彰显民族自觉
相比于《我是范雨素》,雄安新区则是以国家、民族的发展规划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与《我是范雨素》的个体伦理叙事不同,雄安新区是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它关注的不是某一个特定个体的利益,而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雄安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这种选择建立在国家层面对北京、天津、河北的多次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在中国目前京津冀发展不协调的现状上,也建立在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背景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说,雄安新区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国家和民族层面上的自觉。
作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雄安新区不像《我是范雨素》那样关注某一特定的个体的生命感受,而是从更高层关注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关注国家兴亡和民族命运,自古至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可见,关心国家和民族发展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所以才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先训。然而,强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并非就不注重个体的利益。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中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所以,雄安新区的发展虽然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但也正是一个个中国人的个体组成了国家和民族。
可以说,雄安新区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而《我是范雨素》虽然是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但她个人的生命感受背后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也就是说,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与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中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总之,不论是人民伦理宏大叙事的雄安新区,还是自由伦理个体叙事的《我是范雨素》,都相同地体现着中国的文化自觉——国家、民族的自觉和个体的自觉。而文化自觉的最终归宿应是人的自觉。从雄安新区到《我是范雨素》,这两种不同的伦理叙事广受关注的背后正体现了当下中国在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路上,国家与公民、民族与个人、集体与个体的双重自觉。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