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9日,《李雷与韩梅梅》首战告捷,再次引发关于青春电影的讨论。本文对近五年中国大陆青春电影进行了分析,认为青春电影呈现题材渐趋多元、主题渐趋深入的势头,但依然很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很少深入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2016年几部女性主义题材电影的成功案例,作者认为加入女性主义视角,展现女性自我意识和女性生存困境的探寻,是拓展青春电影主题的有益尝试。
■ 温彩云
6月9日,由杨永春执导的青春电影《李雷和韩梅梅》上映,这部小成本电影上映首日票房就达到1100万元。相信对于许多“80后”来说,李雷、韩梅梅、魏华、林涛、Jim、Miss Gao这些名字都耳熟能详——他们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英语课本中英文对话场景的主角。
《李雷与韩梅梅》将这些典型人物搬到银幕,虽然依然针对“80后”群体的集体怀旧情怀,但从题材选择和主题表达上都与以往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反映了青春电影走向普通大众的发展趋向。青春电影惯用的“无打架不青春”“无堕胎不青春”的叛逆青春模式和偶像主角模式都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普通人的清纯回忆,非明星大腕的主角,初恋的羞涩与美好,敢于对权威和不良现象说“不”、在对现实的抗争中收获爱情,对生病的贫困同学有关爱并付诸行动……这样的青春没有生死离别爱恨情仇,没有残酷和叛逆,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青春故事,充满正能量。这种主题的转变迎合了观众对残酷叛逆青春的厌倦情绪,也是青春电影走入普通大众现实生活的开端。
大陆青春电影热潮不断,但多数主题缺乏延展性
青春电影原是好莱坞电影的经典类型,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曾形成过热潮。在中国大陆,2013年由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称《致青春》)的热映,引发了特定年龄群体对自己青春时代的缅怀与记忆,也促成了一系列青春电影的诞生和引进:从2013年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青春派》,到2014年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再到2015年的《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我的青春期》及2016年的《七月与安生》《黑处有什么》《二十八岁未成年》《陆垚知马俐》等,直至《李雷和韩梅梅》,五年时间内,青春电影热潮不断,其题材选择和主题表达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自《致青春》以来,青春电影时常成为院线票房的黑马,即便是《小时代》系列这样屡受批评的影片,票房也居高不下。但高票房并不意味着高艺术水准,有的青春电影甚至对年轻的电影观众产生了不良暗示和影响。比如《小时代》就被批评家称作是“奶嘴电影”和患有“倒错性幼稚病”。即便没有引发批评大潮并得到青少年喜欢的电影,如《同桌的你》《左耳》等,也存在着题材过于单一,叙事模式化和主题过于浅白的缺陷。
多数青春电影将叙事题材限制在校园之内,使用三角恋爱模式,片中充满各种怀旧元素、流血冲突,看似矛盾突出、情节紧张,但其观众群局限在某一特定年龄段,对电影主题的思考也局限在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这类话题上,影片主题缺乏延展性。这种将大化小的手法正是鲁迅所批评的“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的状态。电影题材和主题的狭窄化一方面让部分观众无法产生切身体验,另一方面也无法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无法让观众产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以女性主义视角拓展青春电影主题
相比之下,2016年的几部青春电影则利用女性主义视角,在题材选择上呈现了多样化,在主题表达上也显示出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黑处有什么》借一个少女的眼睛,介入了一场连环奸杀案,影片将案件的扑朔迷离和少女的成长困惑纠缠在一起,表达了少女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思索;《七月和安生》将“七月”和“安生”设置为女性自我的两个侧面,二人在情感的纠结和角色的转换中,实现了女性对自我的怀疑、追逐和成长;《28岁未成年》则针对女性成长主题进行探索,通过穿越手段将17岁与28岁的自己连接,在二者身份变化中增强影片张力,实现情节推进,同时也在二者的对比和转换中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三部电影都对女性自我意识和女性生存困境进行了探寻,加入了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了青春电影主题拓展的有益尝试。
从上述发展历程来看,中国青春电影题材选择正在趋向多元化,在主题表达上也正在走向深入和广阔,呈现比较可喜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来说中国青春电影的主题思考依然受到空间与思维的局限,很少涉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很少深入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这导致了国内青春电影看似繁华,实则面目模糊的整体状况。
国外青春电影的探索
相对而言,国外的一些青春电影则在电影主题表现上探索更为广阔,比如拍摄于半个世纪前的美国青春电影《毕业生》表现了大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日本青春电影《情书》则思考了关于生与死、关于孤独与自恋的主题。
以2016年上映的日本动漫青春电影《你的名字》为例,其中虽然没有俊男美女的男女演员,却以其深邃的“人类生存困境”主题吸引观众。
第一,《你的名字》包含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电影通过东京男孩“泷”与小镇女孩“三叶”的梦中身体交换来叙事。推动电影叙事的始终是时间的迷宫和空间的变幻。时间与空间作为日常经验中无法超越的自然属性,在影片中被全部打破,时间的顺序性与持续性被打破,可以回溯和交叉。空间的伸展性与广延性也同样变得复杂,与时间纠缠在一起,交换身体的经验让空间可以无缝(时间)交接,二人的时间通过同一空间融合又分离。影片中时间与空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整部影片充满哲学的迷思。
第二,表现人类渺小而孤独的生存困境。影片中永恒的宇宙奇观改变了人类短暂的爱情,二人既陷入爱情的迷失中,也陷入为对方命名的魔咒中,更失落在人类孤独的生存困境中。影片中“三叶”在小镇人和父亲奶奶那里得不到信任,东京电车中的拥挤也无法排解孤独。小镇上熟悉的人和东京电车上模糊的人脸共同构成“三叶”的孤独世界,也反射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在小小星球上生存的人类,始终是孤独的。“泷”和“三叶”始终在寻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记忆,却无法实现,正如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类,在拥挤中体验孤独。
由上可见,主题的狭窄单一是国内青春电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缺憾,如果能借鉴国外优秀青春电影,拓展青春电影的主题表现,反映中国当前的时代或社会现状,反映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主题,或许就能创作出影响更为深远的电影艺术作品。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