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状元
■ 冉学鸿
北宋赵匡胤录取状元是殿试看谁先交卷,王嗣宗和赵昌言同一时间交卷,还都答得不错,赵先生为难不好定夺,出了个哭笑不得的损招,让二人手搏,赵昌言是个秃子,珍惜头发,结果王嗣宗取胜得了状元,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手搏状元”。后来到了宋太宗的时候,把他哥的规矩扭了过来,谁先交卷谁倒霉。吴越王钱倧的儿子钱易17岁举进士,就因为殿试三道题不到一会工夫就答完了,被斥之“轻俊”赶了出来。大概皇帝想我好容易出的题,你这么快答完,面子搁不住。不过后来钱易确实是因此事博取大名,这是后话。
较之前两位,曾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幸运多了,他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当时与二位同僚都顺利通过会试准备参加殿试。考前一天,这二位耍小聪明,说他俩书法好,夺魁有望, 须早回寓所准备殿试,留毕沅值班。清朝殿试确有偏重书法现象,毕沅也自知书法不出色,于是答应。恰巧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正是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的题目,毕沅命好撞上了,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另两位后悔不已。后来毕沅擢陕西巡抚,政事之余,于陕文物保护贡献甚多。
蟾宫折桂是传统读书人的终极梦想,王嗣宗之所以为人所讥,主要是认为丢了天下学子颜面,读书人本师从圣人你却如市井斗鸡,实在有辱斯文。话说回来,其实在国人心中,状元情结从来都未衰减,只论第一,未见第二,功名辗压下,斯文又能系于何处。
出为名相,处为名贤
■ 冉学鸿
范仲淹父亲死得早,两岁便随母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在朱家时曾与一术士相好,术士后来病危之际,因孩子尚小,便将封好的一斤白金与炼制方子托付范仲淹。未待他推辞,术士已气绝。这事一直拖了十几年,术士儿子成人,范才告之详情并归还遗物,封识仍完好如初。
这是《东轩笔录》记载的一则故事,对范仲淹来说,这样的小事显然不值一提。历代名臣里, 似范仲淹这样死后被一边倒点赞的实在也是屈指可数。概因他一身浩然之气所以立盛名于世。范仲淹留过很珍贵的几句话,其一便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屡次因谏被贬谪,从不顾晏殊、梅尧臣这些朋友的好言规劝。苏轼说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王安石虽挑剔,也不得不承认他名节无疵。元好问评得更完备,说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唐以后文人做官一生地终极梦想,作为皇帝,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据说明朝的李东阳临终,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仍为谥号担忧,就透露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一骨碌爬起,向杨一清磕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