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5月7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周刊 全家福,浓缩家庭的时代变迁 亲情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衡水市唱响美丽庭院擂台赛“三部曲” 书香飘万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家福,浓缩家庭的时代变迁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莫兰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提起全家福,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一帧帧儿孙满堂的发黄老照片,耳边同步响起的画外音就是这首催泪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对于中国人而言,全家福有着特殊的含义,它不仅承载着记忆,定格了时间,凝聚了亲情,更浓缩了一个家庭的时代变迁。尤其近几年来,随着“70后”“80后”集体进入“怀旧期”,人们的全家福情结更浓,走进照相馆的家庭越来越多,照全家福这一具有仪式感的家庭活动又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家福记载了一个家的血脉流传

今年2月,1973年出生的江苏如皋市民余慧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家30多年来的全家福,引发一片感慨。从她10岁那年父母带她和4岁的妹妹拍下第一张全家福,到之后各自结婚有了小家,数十年的一张张全家福记载了一个家庭的血脉流传。时间,融化在孩子的欢笑里,流淌进父母的皱纹里,也被“埋”进帧帧照片里。

北京的张女士正是从网上看到余慧这些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之后,决定以后每年都要跟丈夫和女儿拍一套全家福照片的。年过不惑的她告诉中国妇女报· 中华女性网记者:“当时我特别感动,也特别遗憾,因为我们家还真没拍过全家福。女儿今年3岁了,我跟先生说,从女儿3岁开始,咱们一家三口每年拍一张全家福,以后还要跟老人们一起拍,留着给孩子做纪念。”

张女士说,从女儿出生起,她就特别重视留存纪念性的东西,包括留下了孩子的小脚印模型和胎毛笔,还拍摄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现在拍全家福的人不少,必须去照相馆拍,正式点的,因为平时自己拍的不专业,太随便。”

像张女士一样心存遗憾的人并不少。50多岁的刘女士追忆起往事,倍感唏嘘。“我们小时候家里没照相机,每年去照相馆照全家福,觉得是很隆重的事,穿得很整齐,特有仪式感。我父母都去世了,母亲故去快20年了,想他们了,就拿出照片来看看,感情很复杂”。

“女儿小时候拍过艺术写真,但都是她自己单独的,当时光顾着给孩子照了,连一张我们全家的合影也没拍,现在想想很遗憾。当然,我们一家三口也有合影,但都是自己随便拍的,没有照相馆拍的效果好。我去过几次中国照相馆拍证件照,碰上过一次拍全家福的,还看到墙上挂的全家福照片,我特别羡慕。我的父母、公公婆婆都不在了,没有办法拍三代同堂的全家福了,不过,我跟女儿说我们拍一家三口的,可她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至今也没去。可能只有等到了一定年龄才有这种感触,女儿现在还不太能理解。”刘女士有点儿无奈。“真的拍了照片,如果孩子不在身边,父母拿出来看看,感觉心里也挺温暖的。”

“80后”白领李女士则庆幸自己拥有那么多童年、少年、青年的记忆,因为她有个爱攒东西的妈妈。“从小到大,我妈特别爱攒回忆,从我出生时裹的小被子,3岁时看的小人书,小学时的练习册,中学时的奖状,一直到大学时的日记本,她都好好地保存着。尤其是每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去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翻着那些老照片,我常常又哭又笑,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土豪’——精神上的。今后,我每年也要跟老公带着一双儿女去同一家照相馆照全家福,我也要让孩子们成为‘土豪’。给孩子们留下再多的财富,都不如留下珍贵的记忆。”

定格记忆、留下纪念,捕捉幸福、弥补遗憾,都是促使人们迈进照相馆的重要原因。一张小小的全家福,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无可替代,并已成为一种符号象征,渗透在骨肉亲情中。

全家福是中国传统观念的传承

始建于1921年的大北照相馆是北京有名的老字号,也是全国大型照相馆之一,位于著名的商业街前门大街的前门店是大北照相馆的第一家门店,96年来用影像记录和见证着北京人生活的变迁。

在这里工作了十年的副店长王鹏感觉,这几年来拍全家福的顾客逐年增多。“因为这个店的地理位置和空间都有限,为了缓解压力,我们开了数家分店。前门店是客流量最多的,节假日来需要等上四五个小时才能照上。春节、元旦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来照全家福的顾客比较多,平时相对较少。”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情况,王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照一张合影,价格在300元到500元之间。孩子照个单张大头照,一家三口来张小合影,再来张五口之家的大合影,消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春节七天长假期间,店里平均每天的营业额在9万元左右,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至于人口结构,王鹏介绍说,最早的时候大家庭比较多,二三十人甚至三四十人的都有;现在大家庭比较少,因为这代人赶上了计划生育,所以近几年来一般以五口之家居多,双方父母加上小家庭一共七个人的也不少,还有三口的小合影。

“头几年,春节期间的车票不好买,来北京定居或工作的人索性就不回家了,父母来这边更方便,他们带父母旅游,逛完前门大街,再来照张全家福,这种情况不少。”王鹏说。

为顾客拍过无数全家福的王鹏遇见过很多故事,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八点多钟,店员已经下班锁门,却被急促的敲门声惊扰。原来是一家十口人刚从全聚德聚餐回来,他们说过节了全家人聚在一起不容易,孩子出国留学也难得回来一趟,想照张全家福,没注意时间,赶过来时已经关门了。经理特别理解他们的急切心情,便让店员打开门,开影棚,加个班,圆了这一家人的愿望。

“可能这一张照片放30年或者50年,能够永远地保存,给家人留着念想儿。”王鹏感慨地说。“现在拍照非常方便,人们在大街上搂着照张照片也行,但为什么还要来照相馆?说到底还是有情结。可能小时候父母带着来照相,心里想着等我长大了也带着孩子来,对比一下,留个纪念。”

在王鹏看来,照相不只是照相,尤其是全家福,它代表着中国传统观念的传承。“照全家福是一件特别讲究的事儿。照相馆可以提供成套的衣服,春节期间还有喜庆的唐装。照相时还需要按照排序、辈分来安排位置,比如祖爷爷坐什么位置,孩子站什么位置都有讲究。有些顾客很惊讶:‘我以为往这儿一站就行了,没想到没那么简单。’”

“一张大家庭照片,一眼就能看出小家庭的组合,比如有几代人,几个家庭,是儿子还是女儿,谁大谁小,怎么排序等等。这些规矩老师傅一直传承下来,最起码中国传统的观念由此得以保留。照一张传统老照片如果很随意,就失去了传统的意义。”王鹏总结道。

全家福是家史最好的图解

人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全家福?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全家福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震宇告诉记者,许多人家都有全家福照片,有几世同堂大家庭的,也有只是父母儿女的小家庭的。人们之所以重视照全家福,是因为它包含所有的家庭成员,是一个家庭最好的纪念。“全家福顾名思义,就是‘幸福的一家子’,它把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生活的全部情怀都凝固定格,使人一目了然。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已经多大年纪,只要拿起过去的全家福,过去的岁月,过去的家庭生活,在身边或不在身边的、活着的或逝去的亲人,都会一起奔涌而来。”

“给孩子讲述家史时,还有什么能比一张全家福更好地图解家的含义?几世同堂的全家福是大家庭全盛期的纪念;小家庭的全家福是家庭生命最饱满时期的留念,一系列的全家福就成为一个家庭永不磨灭的生活轨迹。人是需要记忆的,家庭也是,而全家福就是一个家庭永恒的记忆,所以很多家庭才如此重视全家福,甚至每年都要照。”王震宇说。

近几年来,拍摄全家福的家庭越来越多。王震宇认为,这彰显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几十年前,照全家福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当时不少人家生活都很贫困,温饱尚未解决,哪有心思和闲钱老去照全家福?能有一两张全家福就很不错了。改革开放前,在生活比较贫穷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很多家庭甚至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只是生活较为富裕的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才会有比较多的全家福照片。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加上相机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使照全家福成为一件很方便的事情,所以逢年过节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就会留下更多的家庭幸福生活的缩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