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4月8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周刊 乡土 大余湾:“迁徙的婺源”深藏耕读文化 《乡约》:分享好家风 传递正能量 绿肥红花草华丽归来 乡风文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余湾:“迁徙的婺源”深藏耕读文化

大余湾街景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强洪 文/图

一年春草绿,雨来满眼春。迎着春雨驱车沿武汉大道出市区50公里,顺着一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地,就来到了一个依山傍水、宁静如画的村湾,一座座石块砌墙、青瓦盖顶、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古建筑展现在眼前。

这里便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的大余湾。

大余湾占地面积300亩,目前有147户近600名居民。村中仍保存着明清建筑房屋40余栋,是武汉市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近年被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旅游名村、武汉市十大魅力乡村。

漫步大余湾,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不仅看到产业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还感受到流传至今的浓郁的耕读文化。

留住浓厚乡愁,古村焕发魅力

撑着一把雨伞,走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明清古宅横卧青山之间,一方方青石板蜿蜒房前屋后。视线里的古民居依山傍水,20余条巷子四通八达,呈现出“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怀抱太极图”的风水格局。

双泉村党支部副书记余绍良介绍说,大余湾与婺源一脉相承:当地先人系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过来的。他们将皖南的徽派建筑艺术带到了这里,故有“迁徙的婺源”之称。

虽说大余湾现已声名远播,但村民们依旧过着质朴平静的生活,老人闲坐在屋门口聊天,小孩在巷子里自由玩耍。遇到进村参观的游客,他们会热心地为你指点路线,任游人自由地穿行在村中。

大余湾的老宅虽然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只见一栋栋古宅石墙黑瓦,翘角飞檐,门楼巍巍,天井回廊,厅堂厢房,木雕隔扇,工艺精湛,但这些民居在徽派建筑特色上又有所创新,比如,石墙上打凿的用于引流雨水的线条就与传统的垂直线不一样,而是呈一定的斜度,雨水从房檐上落下来,会顺着打凿的斜线流到地面,这样不但避免了雨水渗透到宅内,还打造出美观古朴的风格。

到大余湾前,记者就听说这里住着一位特殊的居民——曾担任黄陂区文化馆馆长的余永奇老人。他在外工作、生活数十年,退休后回到村里颐养天年。老人对大余湾的历史颇有研究。到村里后,记者才得知,老人因为中风、行动不便,如今已闭门谢客。他家大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东村古西街新南桥流水寨屏北风吹,春芽萌夏叶绿秋色连山梅映白飞雪”,生动地描绘了大余湾的风貌和景色。

记者在村湾东面看到,由当地政府划拨的50余亩规划用地已经平整就位,这里将为村里147户村民建设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楼房供村民居住,既可提升人居环境,也有利于老民居的保护开发。

木兰乡妇联主席卢腊梅告诉记者,这几年,妇联积极从改变妇女的思想意识入手,组织妇女先后开展了美丽庭院、好公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最美家庭评选,更是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了巾帼脱贫行动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引导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勤劳致富,提高了广大妇女把大余湾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区的积极性,妇女成为大余湾新农村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发展旅游经济,穷村注入活力

大余湾原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近年,大余湾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经济,历史文化博物馆、电影摄制城、各种农家乐等,为老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就连农闲时自娱自乐的踩龙船、唱戏也成为每年正月赶庙会吸引大批游客的重头戏。村民们开起了农家饭庄,年轻人在家门口的旅游区找到了工作。

沿着雨水浸透着的湾子径直走,记者来到了位于余氏宗族博物馆前的汨云农家饭庄。走进大门,一块“真诚药局”的牌匾醒目地挂在堂屋正中,古色古香的药柜早已失去原本意义,但似乎还能闻得到淡淡的药香;天井、庭院、转楼、厅堂和后厢房之间,镂空鼓皮屏肩雕工圆熟;天井正中,是长方形的石砌水池,天光无限;阁楼上,罩着浮尘的犁耙、手推水车,记录着这户人家当年的耕作历史。

汨云农家饭庄女主人熊梅芳介绍说,真诚药局是丈夫的祖上——有着“神医”之誉的余家炳在清同治年间创办的。屋子与村内其他石屋不同的独特之处就是坐西朝东,喻示着主人“紫气东来,万事如意”的祈盼。近年,李幼斌等影视明星出演的《董必武》《至高利益》《国门英雄》等影片都曾在此拍摄。

她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从2013年开始经营农家乐,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虽然现在景区闭园改造,游人有所减少,但还是有许多人慕名前来体味这里的田园风光,感受大余湾600多年的厚重文化。

据介绍,从2016年4月开始,大余湾进入封园改造升级建设期,村前屋后的山水都被纳入到村落整体规划布局里,最大限度保持古村落的原始风貌,整体保护古村传统物质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使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再现和传承。封闭改造后,将形成占地5000亩,拥有美丽新村、古村落、文化风情美食街、乡村田园、田野牧歌度假社区、古寨运动公园等六大板块的文化休闲旅游景区。

传承耕读文化,净土孕育希望

漫步古村之中,探寻其背后的故事,记者深切地感受到这座村湾厚重的历史和深藏的文化底蕴。

每个古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而大余湾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就是“耕读传家”。大余湾人世代崇尚教育,重视文化修为。数百年来,村民们遵循着“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的祖训和“高尚其志、唯勤耕读、以俟太平”的族训。耕作之余,村民们便以琴书为乐,在村后山的书院和文庙以及石山上摞子石的典故传说,都记载了大余湾的读书传统和孝子文化。

“巾帼导游”鲍玉荣向记者介绍,在余氏家族发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明清时,村里诞生过100多位秀才进士,近现代则有名流百余人。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的读书人,包括我国棉花专家余传斌、铁路专家余传典、近代著名教育家余家菊等名人。这些年,村里有30多名学生先后考上了大学,走出家门接受高等教育。

“我们家就出了两名大学生。”熊梅芳一脸自豪地对记者说。

在位于大余湾村边的“大余湾耕读青年客栈”,记者见到了这家客栈的创办人余小琼。她介绍说,2009年,从大余湾嫁出去的她和丈夫一起返乡创业,他们租赁了村小学的旧址,前后投资近千万元修缮老校舍,开办了客栈,建立了一个公益书院,收藏一万多册图书,还修了一间国学大讲堂,经常邀请国学老师、外教老师为村里的孩子讲课。

余小琼告诉记者,创办“耕读青年客栈”,除了活跃乡村经济,也是为了弘扬和践行大余湾的耕读文化。8年里,他们倾其所有,甚至卖掉了在武汉市区的住房,只为留住儿时那段“晴耕雨读”的美好回忆,让大余湾的耕读文化得以传承。目前,他们筹办的乡村爱心公益书屋已初具规模,耕读教育奖励基金也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助下创立,并已惠及部分孤寡老人和患病儿童。

如今,已有一批像余小琼夫妇一样的有志之士聚集在此,致力于大余湾耕读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站在大余湾古老的大树下,脚下的青石在诉说着往事,不远处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海中,孩子们在奔跑。这里既是一片宁静的净土,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