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史玉根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回老家探亲,在一个安置小区看到一幅奇怪景象:小区西区的路面已被平整、硬化,而东区的路面却坑坑洼洼、破烂不堪。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村民道出的原委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小区是一个自然村(也叫村民小组)的拆迁安置点,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某科技园区之内。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该村的土地被整体征收建科技园,村民统一在这里建起了联排楼房,安下新家。但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小区里的路面一直没有统一硬化,后来各家各户自行出资,陆续铺上了砂石和砖块。
由于区位优势,安置点的房屋出租生意日益兴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但小区的居住环境特别是路况却越来越差,居民抱怨不已,多次呼吁政府和村级组织硬化小区道路,但一直没有结果,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资金。小区道路硬化需要数十万元,村级组织掏不出钱,当地政府又没有这项预算。
2016年,好事从天而降:上级政府决定对当地居民小区道路进行提质改造,列入市政建设开支,由市政建设公司承包施工。记者老家的这个安置小区也被列入了该项目。但工程还没有开工,安置小区的两户居民就要求施工单位或政府先赔偿村民以前修路的费用——他们认为安置小区的路面原本就该由政府出资修建,否则,他们将阻止施工单位在他们家门前动土。村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做他们的工作,劝他们以小区整体利益为重,配合项目施工,但他们态度强硬,始终不答应。施工方也不想惹麻烦,于是修改施工方案,先对没有人为阻力的路段进行硬化。
2016年10月,小区西区路面改造一期工程完工,而东区路面至今依然如故。这就出现了记者回老家看到的景象。
记者在老家逗留期间,多次听到这个小区的多位居民抱怨,他们对那几个提出索赔要求的居民很不满,因为居住环境越来越糟,如果不尽快提质改造,不仅直接影响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让一些前来租房的租客望而却步,影响大家的收入。不过,他们也只是背后说说而已,并不敢当面指责那几个人。
据记者了解,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也有发生。当国家资源下乡,某个项目落地的时候,常会有人以个人利益受损,要求赔偿,甚至提出过高要求,不满足就阻止施工。他们认为自己索要的是国家的钱,也是为本村人谋利益,所以理直气壮,其他村民即使认为不妥,也不好干预。
其实,一些人在争取个人或群体的眼前利益时,往往损害了更多人包括他们自己的长远利益,但他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这种人虽然历来有之,但在村子里屡屡搅局成功,常常让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好事也办不成,却是近些年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与治权弱化下产生的现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或更早的时候,在记者的老家,很少有个人或家庭挑战、损害集体公共利益的事件发生,即使有这样的人,也被大多数村民看不起,处于边缘化。那时候,大队干部和生产队长(后来是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大多是德高望重之人,村民也很信服他们。当村组里出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事情,大多都能被他们摆平,不致于损害集体利益。后来,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衰退,基层组织渐渐弱化,村组干部的威望也下降了,一些村庄又缺乏有效的村民自治机制,因而,不仅难以解决村庄难题,也让某些不良行为有了滋生的空间,让某些人的个人主义极度膨胀。在记者的记忆里,老家那几个阻止小区道路硬化的村民,原来都是老实人,很尊重村组干部,没想到,如今他们也成了让村组干部头疼的“刺儿头”。
显然,没有好的村庄政治,不但难以培育理性、文明的村风和民风,还会让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膨胀;而优良的村庄政治生态则可以化解、杜绝种种官民矛盾,让村庄管理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在乡村社会巨变的背景下,新的有效的乡村治理与村庄政治还能建立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记者以为,重点是充分发挥村组集体的作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自治和村庄管理办法,同时,在国家资源分配和使用方面,应注重让村民集体参与。
以政府的惠民项目为例,如果项目不是直接落地,而是将国家资源下到村庄,由村民讨论如何使用资源,就可以刺激村庄组织起来,充分动员村民,将村民个人的利益与村组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在村庄中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共同意志或公共意志。这个公共意志对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约束,即使有人出来搅局,其他村民不但不会认同他们,甚至还会让他们付出声誉等方面的代价,从而约束其损害公众利益的不良行为。
这样,在让国家资源下乡、惠民项目落地的同时,村民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从而形成有效的乡村治理和良好的村庄政治,好事难办的现象也就会自然减少甚至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