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医疗健康问题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有学者建议,应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推动“全面两孩”政策深入实施:如延长两孩产假、陪产假期限,建立允许父母双方都休产假的人性化管理制度,通过延长男性陪产假,提升男性抚养孩子、从事家务的意识。
“陪产假”,顾名思义是指丈夫在妻子分娩期间基于对妻子和新生儿的照顾而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假期。研究发现,丈夫参与陪护会显著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家庭关系状况。实行陪产假,一方面,有助于妻子产后的休息和恢复、缓解其照料孩子的辛劳,还能帮助丈夫体会妻子生育的艰辛,从而增进夫妻感情,并为将来亲子关系的良好建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丈夫参与也有助于避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观念冲突所导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人际压力和冲突,巩固核心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行,女性找工作面临的困难也随之加剧,一些招聘方甚至直言优先考虑男性和已育绝育的女性,性别劣势和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更为突出。面临生育问题,性别差异造成了两性在工作中的机会和待遇失衡,陪产假则能够化解这种失衡。但现在问题是,尽管不少地方在新版计生条例中明确了陪产假的期限,但这一规定的执行却并不被看好,除了部分男性不愿请陪产假外,还存在着单位不让休的问题。
长期以来,重工作、轻休息,重事业、轻休闲和重公务、轻自我等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勤勉克己一直为人们所推崇,而争取休假似乎成了追求安逸、贪图享乐。在这种认知下,员工往往担心主动要求休假会被领导视为不求上进。这就使原本正常的休假反而成了难以启齿的“敏感话题”。尽管多数人能享受到足额的陪产假,但也有部分人的陪产假遭遇“缩水”,甚至有假难休。这既是思想观念问题,更是执行保障未跟上的问题。
国家重视生育政策,是因为生育早已不是女性个人及其家庭的事情,而是关乎社会运转的大事。推行陪产假不只涉及家庭的利益,对整个社会进步都有积极意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9个省份在当地新版计生条例中明确了陪产假的期限,这既是为生育政策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也是从立法层面推进男女平等的积极尝试。然而,要使陪产假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惩罚性条款予以配套保障,既要补充到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相应条款中,也应体现在各省计生条例中。如此一来,陪产假才会成为硬指标、真福利,让每一个家庭平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