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珍(左二)与队员们一起去看望少数民族邻居。
王桂珍(左一)和她的伙伴们。
编者按
1975年冬天,在新疆呼图壁县一个叫团结巷的地方,一个35岁瘦弱的身影经常默默行走在街头巷尾,拾着破烂,卖个八角一元,买三五个馕、一把蔬菜,送到了左邻右舍困难的家庭里,这样的小事她一做就是40多年。当年孤独做慈善的一个人,到今天身后站着一个城市5000多人的慈善队伍,她就是77岁的王桂珍老人,在新疆呼图壁县,她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阿同汗”(意为金子般的心)。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走近王桂珍老人,听她讲述40多年的慈善之路。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王江平
在新疆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团结巷,王桂珍的名字无人不知。在40多年里,她靠着捡拾破烂的微薄之力,全力帮助各民族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用大爱谱写出动人的旋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阿同汗”。
3月16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在呼图壁县王桂珍老人的“阿同汗”工作室见到了刚刚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的她。今年77岁的王桂珍老人将她做慈善40多年的点点滴滴向记者娓娓道来。
“帮了他们,心里舒畅睡觉香”
“阿同汗”这个名字是王桂珍帮助过的维吾尔族邻居海力其罕最先叫起来的。当年王桂珍搬到双桥西区团结巷居住时,她家的邻居是海力其罕。海力其罕摔伤过腿,走路不方便。她的大女儿重病缠身,二女儿家庭也很困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女就这样相依为命。王桂珍搬到这里后,经常去看望她们母女,帮她们打扫院子、代缴水电费,为她们买粮油。
王桂珍居住的楼院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与她家相邻的尼牙孜汗丈夫早年病故,她一个人带着7个孩子生活,如今孩子都不在身边,自己又瘫痪在床。王桂珍帮助尼牙孜汗家度过了9个艰难的春秋。尼牙孜汗逢人便夸赞她。2011年5月,尼牙孜汗的病情恶化,在临走时她拉着王桂珍的手,颤抖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放心吧!你的儿女就是我的儿女,我会尽力帮助她们。”王桂珍说。尼牙孜汗吃力地点了点头,依依不舍地闭上了眼睛。像尼牙孜汗这样被她帮助的人还有很多。
王桂珍坚持4年给患病孤寡老人王庭才送饭,风雨无阻,直到老人去世。
81岁的独居老人萧桂芳一直便秘,只要她一打电话,王桂珍立即赶到,买来通便药,给老人洗洗涮涮,甚至用手帮她抠大便……
40多年来,在呼图壁县,王桂珍固定帮助的老人及残疾人已有十六七个,其中几位孤寡老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安然离世。
采访中,记者来到王桂珍家看到:60平方米的房子,家具、电器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有个床铺还是拼凑起来的,凹凸不平。但是家里整洁温馨,沙发上铺着淡雅的棉布,摆着几个拼布花坐垫,显露出女主人的勤劳。
此刻,正赶上社区居民前来看望这位还在生病的77岁老党员,她已经打了一星期吊针。
“你是一杆旗帜,绝对不能倒啊!”阿娜尔汗激动地上前拥抱老人。她对记者说,“她做的好事说也说不完。无论什么民族,只要遇到了困难,她都去帮。”
这么多年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她?
“看到困难群众,我心里就不好受,就想去帮他们。帮了他们,心里就舒畅,睡觉都很香,有的时候虽然没有钱帮助他们,但我会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握手。”王桂珍说。
王桂珍老人在66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说:“共产党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我入党就是想为周围群众多做点儿事。”
“她总是关心别人多,考虑自己少”
记者看到,王桂珍家的楼下,堆着纸盒子、瓶子之类的废品,这些都是王桂珍捡来的。一个瓶子5分钱,一个纸盒子5角钱,就这么一分一角地积攒。卖废品挣的钱就给困难群众买吃的、喝的、用的,帮他们排忧解难。40多年了,一如既往。
20世纪90年代,王桂珍一家只能靠丈夫几百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他们有五儿二女,当时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下岗,儿女们都还没有成家。但是,拮据的生活并没有挡住王桂珍献爱心、做好事的脚步。
王桂珍捡废品,丈夫帮着连夜整理好,再拉出去卖。她还种菜种葡萄,拿到街上卖。秋收过后,她又到农田拾麦子,拿回家丈夫再清洗出来,第二天一家人煮着吃……
就这样,王桂珍一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不断地用来接济需要帮助的人们。
有的邻居看到了很不理解:“自己都那么困难,还去帮助别人,傻不傻啊,真是提着要饭盒子学雷锋。”
这么多年,王桂珍听到的闲言碎语并不少,但她从未动摇。因为每当她帮助一个人渡过了难关,心里总是很高兴。
看着王桂珍不间断地忙碌,奔走,救助困难群众,越来越多的人被感动了。
看到母亲坚持做好事,她的孩子发自内心地说:“虽然我的父母并不富裕,但他们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令我们感动和骄傲。”
“我们去帮助别人时,我劝王阿姨坐个车,她说车就不坐了,省下这7块钱还可以给其他人买上一把菜,或是买上两个馕。”居民李洋说。
“王桂珍总是关心别人多,考虑自己少,团结巷里8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她每天都要走访困难群众。帮助社区解决问题,没有一点点虚假,全是真情流露。”双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天宇告诉记者。
一个人的慈善到5000余人的队伍
王桂珍的事迹在邻里乡间传扬,在她的感召下,社区各族群众先后自发地创建了“阿同汗”爱心接力服务队和“阿同汗”爱心互助金,社区还成立了“阿同汗”工作室。
“阿同汗”爱心接力服务队成立后,关注低保户,孤寡老人,贫困群众,给老人洗洗涮涮,打扫卫生;给困难群众义务缴纳电话费、水电费,问问家里缺什么,需要什么帮助;积极开展扶老助残、应急救助等各种志愿帮扶活动。
慢慢地,队伍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参与的人有机关干部、个体户、农场主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
如今,“阿同汗”工作室设立了爱心互助基金。
“我们要把钱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以后资金多了,帮助的面会越来越大,扩大到全县。”王桂珍说。
王桂珍还培养了一名“接班人”,“我怕自己老了,我照顾的人没人管了!”王桂珍说。
李洋就是王桂珍选定的“接班人”。2006年王桂珍和她成为邻居,那时候李洋身体不好,没工作,成天闷闷不乐。王桂珍看到后,就常拉她出去散步,开导她,生活上也给了她不少帮助,使她渐渐振作起来。看到王桂珍经常为社区扫雪、扫马路,李洋也跟着她一起干。
“我们干的不是大事情,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情。但王桂珍坚持这么多年,我很感动,我也一定要坚持做好事。”李洋由衷地说。
邻居努尔古丽也是王桂珍坚定的跟随者。她在没成立“阿同汗”爱心接力服务队之前就跟着王桂珍做好事。她说:“王姨从我丈夫出车祸20多年来,一直在帮助我们,就像我的妈妈一样。现在,我也要去帮助别人。”
如今,呼图壁县还把王桂珍作为全县志愿服务的金名片,建立了127支5160余名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全县形成了“阿同汗”“花儿妈妈”“雷锋车队”等8个品牌志愿服务队。2016年2月,呼图壁县“阿同汗”志愿服务队荣获“全国百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王桂珍被评为“自治区第四届道德模范”。
从1975年一个人开始慈善之路,到如今5000多人的慈善队伍,王桂珍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值得的,她会继续干下去,哪怕送人一个温暖的握手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