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娘主持中式婚礼现场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吴军华
“实不相瞒亲家说,没有喜娘,还要我一身充两役。”此句出自我国元代柯丹邱《荆钗记·合卺》。在中国,喜娘的历史可追溯到周代。
喜娘是指男家在举行婚礼时所雇请的通晓礼仪的妇女,她能说会道,善于应酬,主要职责是指引安排结婚礼仪,是中式传统婚礼中推进婚礼程序和渲染婚礼气氛的重要角色。在北京,喜娘被称为“迎亲太太”;在浙江,喜娘被称为“喜阿妈”;在福州,喜娘又称伴房嬷,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民间传统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婚礼司仪。
“妹啊妹,做人媳妇,听人嘴,一头虾米咬三口;一把大麦洒伞前,我妹选的姑爷出人前……”伴房嬷的话语勾起了福州人浓郁的怀旧情结。如今,在福州人的传统婚礼上,依然需要一名生活经验丰富且家庭和谐幸福的伴房嬷活跃现场气氛。作为喜娘的伴房嬷不但要察言观色和随机应变,还要会主持和表演,陪护新娘为她说好话,教新婚夫妇各种礼节,在客人闹洞房时为新人巧言解围等。
与时俱进让喜娘老树发新芽
婚礼婚礼,有婚有礼。喜娘是新家庭的见证人,是履行婚礼仪式全过程的主持人。福州市喜娘协会会长陈夏玉3月15日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在封建社会时期,新郎和新娘彼此没见过面,家族的人员又多,根本都不懂怎么称呼,并且礼数还很多。所以婚礼上都要请一位喜娘陪护新娘,为她说好话,教她如何行礼。
据说早期喜娘要完成的程序很多,要参与布置喜堂、陪新郎出发迎娶新娘、接亲时要配合新娘“撒麦哭嫁”、指导新人拜天地和拜祖宗、要引导喜童滚床、引导新人给长辈行拜见礼、引导新人“捧进斗丁”“添丁开桶”,在喜宴出大菜(太平燕)时要带新人到每桌敬酒,最后还要指导新人“安床”。
福州喜娘们坦言,现在新人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要完成的程序也简化了许多,“闹洞房”中一些环节取消了,太过繁文缛节的环节也少了,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好家风和好家训不能少。在繁复的婚礼旧俗消失的当下,喜娘可谓执守着闽都文化。陈夏玉说,例如喜娘会引导新娘向公婆敬上茉莉花茶,茉莉花是福州市市花,“茉莉”与“莫离”谐音,既代表新娘纯洁文静,又预示新人婚姻和和美美不分离。
如今当喜娘,不能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也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表现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陈夏玉透露,自己就在婚礼上演唱过《中华孝道歌》:“人在天地间,百道孝为先……”当场赢得满堂喝彩。她还在喜宴上唱过《婆婆也是妈》的歌曲,令男方家特别高兴。还要恰当地向新人灌输“心灵鸡汤”,多说说做人道理。把“感恩”“宽容”“和谐”这些促进家庭幸福和睦的因素,更好地融入喜娘的主持中。
有民俗专家评价:喜娘把大量时政、社会、民生的词汇与语句转换成充满喜庆色彩的、带有欢快节奏与明朗韵仄的颂词,不仅盘活了婚礼上的礼仪用语,还把符合时代主流的话语融入婚礼庆典上,用民间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传递与提倡了社会主义新文明、新风尚。
“世家喜娘”让陈氏三姐妹脱颖而出
在福州市喜娘之乡——闽侯县上街镇,陈氏三姐妹的大姐陈夏玉如数家珍地回顾了“世家喜娘”的历史:“我们家族第一代喜娘是我的曾外婆谢兰金,她算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喜娘了;第二代喜娘是我的外婆林依菊,她解放后才做喜娘;我的母亲林贵英1962年开始做喜娘,算是第三代喜娘了。当时,闽侯的交通很闭塞,我的母亲基本上都在附近的乡村里跑场,纯属草根文化。”
家里前三代喜娘靠前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自己的后代和徒弟。陈夏玉母亲读书不多,刚开始学时,为了出口成章,反复吟诵外婆口授的上百段歌谣,直到背得滚瓜烂熟。由于当时喜娘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因而喜娘地位也不高。
第四代喜娘陈氏三姐妹总结了家族前三代喜娘的经验后,传承并创新出各自的风格:大姐陈夏玉从1993年起从事喜娘工作,沉稳大方多妙语,属时尚型喜娘;二姐陈秀珍,从2000年起从事喜娘工作,敬业守信,心细如发,属传统型喜娘;三妹陈秀兰,从2003年起从事喜娘工作,不仅普通话说得好,而且还会外语,喜创新爱钻研,属文艺型喜娘。
陈氏三姐妹拿到首届电视喜娘大赛金牌喜娘冠军后,更是身体力行,不但创新喜娘工作,还竭力传播福州喜娘文化。
喜娘文化需要传承更需创新
今年2月5日上午,闽侯县上街镇文化活动中心人头攒动,陈夏玉拎着两个灯笼为学员传授“添丁”的意义与操作,吸引了不少学员围观。当日,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举办的首届“喜娘”培训班在这里开班。100多位学员在新年里迎来自己的新春第一课,而授徒传艺的老师中不仅有陈氏三姐妹,还有她们的母亲林贵英。
当天培训班里还有外语专业的高材生。对此,林贵英激动地说,她等这一天等很久了,不是因为当天来的人多,而是为这个行业的传承与发展而感慨,因为学习喜娘的人越来越年轻,素质越来越高,与闽都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紧了。这样有利于把喜娘文化带出省界,跨出国门。
陈氏三姐妹于2012年相继开办了金牌喜娘会所和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致力于喜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打造新时代的喜娘,招收了一批有志从事喜娘职业的年轻人,其中不乏“80后”“90后”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对中国历史、婚俗文化、国学知识等理论学习,结合对贺诗、现场主持等方面进行实战模拟教学,最后经过严格的笔试和口试,首批学员已于2013年8月正式结业。
陈氏三姐妹家族的喜娘队伍目前已扩展到第五代,林贵英的外孙媳妇宋凌岚1988年出生,已能独立撑场面。此外,喜娘林依菊的孙女——大学毕业的林群也加盟了喜娘队伍。在陈氏三姐妹的带动下,福州喜娘队伍日益年轻化,新喜娘们不仅精通闽都礼仪,而且多才多艺,有的还通过了英语八级和日语一级考试。现在福州从事喜娘职业的就有3000多人,其中来自闽侯的喜娘占了近一半。大大提升了喜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为闽都文化注入了活力。
继“喜娘习俗”成功入选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今年初,“喜娘习俗”又被福建省政府收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夏玉希望今后能将喜娘这一“非遗”培训班常态化,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