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已于近日圆满落幕,活动由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活动期间举办了《我们与你在一起》诗集首发式,该诗集是此项活动的重要结晶,由中国诗歌学会从活动征集的15000多首诗歌中精选。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此项活动的社会意义与现实成果,推广诗歌与公益理念,特刊发由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以飨读者。
■ 黄怒波
“我们与你在一起”是中国诗歌学会发起的大型诗歌公益活动。其实,也是一次新时期诗歌美学的召唤行为。
新诗百年了,回溯它的生成史,我们百感交集。从诞生伊始,它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环环相扣、息息相通。从现代史上来看,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诗歌能像中国新诗一样,伴随着民族的苦难,国家的兴亡,以及心灵的煎熬走到了今天。所以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新诗是民族的财富,家国的基石。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众文化消费的时代到来,也影响着中国新诗。诗句越来越精美了,诗人的手艺越来越熟练了。可是,诗歌的韵味越来越淡了。许多诗歌,变成了工艺品,千篇一律。怨妇情节充斥其中,诗人们变得矫情、同质化、顾影自怜、心怀怨恨。因此,我们的新诗,离杜甫越来越远,与艾青越来越陌生。到哪一首诗里去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境呢?到哪一支笔下能感受“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大爱情怀呢?颁奖寻租化了,评奖交易化了,获奖职业化了,写作物欲化了,圈子里充斥着铜臭、肉欲以及虚无主义。这是当下中国新诗的生存危机。因此,在诗歌争相披红戴绿的同时,在写诗作为发财致富途径的同时,在人们争相以人民币购买诗句的同时,应该说,中国的新诗其实危机四伏。
因此,诗歌一定要回到诗歌本体中来,它要与众生的哀痛相关联,要与社会的进步相映照,要与诗人的心灵健康相映衬。一句话,好的诗歌应该是社会的文本、人生的文本、时代的文本。而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
这就是我们发起“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的真实想法。要让诗歌回到生活、回到时代、回到人民当中。事实已经证明,现代主义诗歌不论从所谓的精英层面还是从大众层面都正在死去。新的诗歌美学,只能从头再来,重新出发。这就是,让诗学重新激活其中的人的良心中的哀痛、赞美、净化以及关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许许多多的诗人们,领悟到了这一诗意的秘密。“我们与你在一起”大型诗歌公益活动公布的第一天起,全国各地都有诗人积极响应。他们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走向了山村、荒野、街角,看到了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无助,擦拭了繁荣城市寄人篱下的流浪孩子的泪水,含着热泪写下了心灵颤抖的诗句。今天,我们集结成书,也是一种诗学的历史的印证。这些诗,催人泪下、令人深思,标识着一种美好社会建构的期望。尽管,从诗艺上来说,还略显粗糙、多有不足。但,它毕竟是一种回到生活、回到社会、回到大地的诗学尝试。
感谢这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诗人们,也感谢各级政府以及文联、作协和诗歌组织者们。中国诗歌学会的宗旨是:“为中国诗歌繁荣服务,为中国诗人服务”。在这个意义上,它就是一个平台,是一个中国诗人搭建起来的茅屋,是中国诗人自己用诗句建造的家。相信终有一天,中国的诗人能以“新时期的诗歌美学”为框架,构建出一栋金碧辉煌的、光芒四射的、中华民族的诗歌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