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月21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周刊 记录 回家,赴一年一次的乡约 逃离之后的爱与守望 七人之想,落成一个“众家庆”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家,赴一年一次的乡约

1月20日,回到老家的杨满花和杨练朋在镇上合影。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史玉根

1月15日,雾霾又笼罩了北京。离春节只有12天了,杨满花夫妇从附近的农贸批发市场买回一大袋猪肉和猪内脏,准备带回湖南老家。“老家的猪肉比北京贵,从这边带回去省一点钱。”杨满花说。

杨满花和丈夫杨练朋在北京昌平区沙河镇的闹市区经营一家名叫“鑫佳园数码”的复印店,除了晚上回到附近租住屋睡觉,白天都守在店里。

两口子在北京已经14年了。2003年,他们带着4岁的儿子来北京开复印店,将10岁的女儿小虹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料。如今,小虹已结婚生子,和丈夫一起干着和父母同样的营生——在青海西宁市经营复印店,不同的是,小虹中专毕业,比父母更有文化。雇工小邹的家和杨满花的娘家是邻居,2014年初中毕业后跟着杨满花到北京当学徒。

杨满花夫妇的老家在湖南新化县,当地农村人多田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其中经营复印机和复印店的为多。得益于历史的机缘,加之亲友和老乡们的传、帮、带,从21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复印机修理业务和复印店经营逐渐被新化人,特别是新化洋溪镇和槎溪镇人“垄断”。杨满花夫妇来自于槎溪镇田凼院村,也是这支遍布全国的“复印大军”中的一分子。

在北京10多年,杨满花夫妇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尽管回去一趟非常辛苦,花销也不菲。今年,他们依然选择回家。两天后,他们一家三口(儿子小峰本来在老家上高三,去年秋天休学来到北京),加上雇工小邹,将乘坐他们的东风雪铁龙小轿车,踏上1700公里的回家之路。

虽然路途遥遥,开车需要20多个小时,但和故乡一年一次的约会不能缺席。

农民工开豪车回老家,成为当地城乡一景

东风雪铁龙小轿车是杨满花夫妇在2014年花20多万元买的,2015年回家过年时,他们第一次将这辆车开回老家,停在自家大门口,颇有些自豪感。

在此之前,他们和许许多多农民工一样,别无选择,往返老家与北京,只能乘坐火车,饱尝了春运的艰辛甚至痛苦。

在杨练朋的记忆里,那些年,买春运火车票是一件力气活甚至危险活。为了能买到卧铺票或座位票,他头天晚上就穿上厚厚的棉衣,到北京西客站去排队,熬到第二天早晨八点钟,窗口开始售票,也往往只有排在最前面的十来个人才能买到满意的车票。“有一次轮到我,卧铺票和座位票就卖完了,没办法,只好当天晚上再去排队。”杨练朋说,“有一年我们连座位票都没有买到,只买到了无座票,只好一路站着回家。”

2012年开始实行网络售票,再也不必到售票窗口买票了,省去了通宵排队的辛苦,可对杨满花夫妇来说,买票难并没有完全解决,店里的网络速度太慢,自己又不太会操作,只好请侄儿代劳,运气好的时候,也常常只能买到座位票,旅途的煎熬仍然不可避免。

那些年,从北京到达新化县附近的一个县级城市(多年后才有一趟往返北京的普快列车停靠新化县),普通列车需要20多个小时。春运期间,硬座车厢人满为患,不管是坐还是站都很累。最难受的是,上一次厕所要等很久,“每次坐硬座车厢我们都不敢多喝水。”杨满花说,“坐自己家的车回家,虽然也辛苦,但至少不用憋尿了。”

2015年下半年,沪昆高铁长沙至贵阳段开通运营,从北京乘坐高铁可以直达湖南新化,只需8个小时,旅途疲劳大大减轻,但2016年春节,杨满花夫妇仍然选择开车回家,“开车来回的过路费和汽油费大约3200元,但4个人坐高铁二等座要近6000元。还是开车划算。”

开着小车回乡,除了出行方便,也许还有面子上的考虑。对这一点,杨满花夫妇不太愿意承认。事实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后,越来越多的在外地做生意的新化人,开着豪车回老家过年,成为当地城乡一景。

父母不在了,还是要回老家

沙河是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聚居地之一,随着春节临近,马路上不时有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和背着蛇皮袋的中年人,从复印店门前经过,朝附近的地铁站走去。显然,这些人都是赶着回老家过年的。

和许多人一样,前些年,杨满花夫妇之所以每年都不辞劳苦回老家过年,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还在。杨练朋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为了把他拉扯大吃了很多苦,因而对母亲特别孝顺,在外务工按月给母亲寄赡养费,但他常为自己不能在身边侍奉母亲而自责,每年就等着过年回老家,给老人尽尽孝心——给老人拜年,送上礼物,为老人做几顿饭,陪老人聊聊天。

如今,杨满花夫妇的父母都先后去世,老家再也没有需要自己赡养的老人了,但每年快到过年的时候,他们仍然想着要回老家。“老人不在了,还要去给他们上坟,清明节太忙没时间回去,只能过年去给他们拜年,请他们谅解,祈求他们保佑。”

2015年年底,都还不到50岁的杨满花夫妇就当上了外公外婆。今年过年,在西宁务工的女儿女婿也要回家,他们一岁多的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料。祖孙三代欢聚,让杨满花夫妇充满了期待。

“岁月不饶人,父母走了,我们也不知不觉开始老了。”杨满花说,如今,他们也开始想一些叶落归根的事了。

杨满花夫妇到北京后一直在沙河开复印店,以前沙河人气不旺,生意只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最近六七年,随着地铁昌平线的开通和大批安置房的建成,文印业务增多,复印店的利润才渐渐丰厚起来。

2012年,杨满花夫妇花了20多万元,在老家新化县城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不过,这套房子一直没有装修,他们回到老家,还住村里那栋二层楼的老房子。这栋屋子是他们婚后不久建的,当时因为家里穷,只做了简单的内装修,连外墙都没有粉刷。女儿小虹出来后,这栋老房子一直空着,只有到了春节,全家人回去后才恢复生气。杨满花夫妇原打算自己老了住县城里的房子,但现在改主意了,“城里的房子留给孩子,我们老了还是回村里住。农村空气好,还有土地,可以种一些菜自己吃。”

前几年,一直有人想要买他们家的老屋,杨练朋似乎还动过心,但杨满花坚决不同意。她清楚地知道,没有了房屋,就失去了宅基地,今后想回农村去住就困难了。他们家在村里还有2亩多的承包地,两口子出来后,承包地就无偿让别人去种了,“反正有人在种,没有撂荒。我们不知道谁在种,也没有收租金,我们每年回家都要到地里去看看,只要没被毁坏就行。”杨练朋说。

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催促着回家的脚步

回老家的前一天晚上,杨满花夫妇在复印店里聊起过年的事,特意叮嘱小邹:“你回家过年,大年初一还是要起来吃年关饭!”小邹和母亲关系有点紧张,杨满花劝她回家要听妈妈的话:“不吃年关饭,算过什么年?!”

大年初一清晨吃年关饭,是新化特有的过年习俗,相传先人对新年第一顿饭特别重视,生怕被外人特别是乞丐打扰或窥见,所以要关上门早早地吃完。进入新世纪后,这一习俗越来越受现代人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冲击,因为太早(一般在早晨五六点)、气氛太严肃(席间不许说笑话),年轻人大多都不太愿意起来吃这顿饭。如今,城市家庭遵守这一习俗的已越来越少。

杨满花夫妇似乎还很老派,每年过年,他们不仅要做年夜饭和年关饭,席前还要举行相关仪式:祭拜祖宗,请过世的祖辈父辈先享用美食,并祈求他们保佑后人,然后全家人才能上桌吃饭。

“父母在的时候,他们督促我们遵守这一习俗,父母不在了,我们督促下一辈人遵守,希望这一习俗能够传承下去。”杨练朋说,先人传下来的东西自有存在的道理,不要轻易去破坏,比如,席前祭拜祖宗,能培养后代的孝心,增加家庭凝聚力;另外,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关饭,一边等着天亮,迎接农历新年第一缕阳光,寓意前景光明,大家心情大好,会留下非常美好的记忆;席间多说吉利话,也算是传递正能量。

时代在变化,农村过年习俗和过年文化也在发生变化——现代元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占上风,而传统元素越来越少,越来越处于弱势。这一点,在外十多年、每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的杨满花夫妇,比当地人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变化。

进入新世纪头几年,当地农村过年只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放放便宜的鞭炮,可选品种也不太多,后来不光是放鞭炮,还增加了烟花,而且品种越来越多,价钱也越来越贵。村里人历来喜欢攀比,放烟花爆竹也不甘示弱,如今,一户人家过年购买烟花的花销,少则四五百元,多则超过了千元,成了一项不小的开支。

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村里人都回来了,原来寂静的村子热闹起来,但人们的户外活动并没有增加,甚至比以前少了。最近十多年,打麻将的娱乐方式在农村流行,不管老少都会玩,春节就成了牌局的最盛时光。人们走门串亲,除了吃饭,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牌桌上。杨满花夫妇在北京天天守复印店,麻将的边都没沾过,自然不谙此道,也不乐于此道,回到老家,与乡亲在一起,常常成为局外人,但他们并不反感别人打麻将。

最近两三年,智能手机越来越流行,在外务工的农民和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中年人都学会了玩微信,大家还建了许多亲友群、社区群,交流比以前多了。杨练朋就加入了田凼院村联谊群,没事的时候也在群里冒冒泡,“到了春节,微信群里就更热闹了,聊天、逗乐、抢红包,忙得不可开交,面对面的交流反倒少了。”杨练朋说。

这些变化是好是坏,杨满花夫妇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评论,“各有所好,各有所得,只要快乐就行。”杨练朋说,事物都在变化,但总还有些传统的东西没有变,比如,晚辈给长者磕头拜年、给祖先烧纸上香,等等一些传统仪式。

正是家乡这些不变的东西和这些东西所蕴含的温暖与人情,驱动、催促他们回家过年的脚步。

补记:1月19日,本文截稿时,杨练朋夫妇打来电话告诉记者,因为旅途不顺,他们花了两天两夜才回到老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