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义
我们知道,描写是文章的五种表达方式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细致入微、特色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描述对象的状态、情貌生动、具体地描绘、刻画出来。它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
然而,同学们不妨回顾一下以往的作文学习及习作,从上小学以来的第一篇作文起,大都是为了记叙清楚一件完整的事件或是描写一个人物。除了在写人的文章中刻意专注于对人物的描写外,更多的怕是流于叙述。
例如写关于“母爱”的片段,在此随意拿来一二,让同学们看看同龄人的“创作”吧。
片段一:有一次,我在半夜发了烧,我和妈妈说我睡不着觉浑身特别热。妈妈马上开了灯,一摸我的头就慌了神,马上起来给我量体温,好像是39度多,妈妈和爸爸就把我带到了医院里。打了一针,我的烧就退了下去。医生说要留院观察一下,妈妈就陪我在病房里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回了家,妈妈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从叙事上来讲,这个片段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很清楚也很完整。但是写到文章里,就淡至无味,寻不到文学的色彩。因为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没有剪辑、没有特写的日常活动,是空泛而淡然的拉家常,是两个氢分子加一个氧分子形成的“白开水”,而不是生命的清泉,全然没有了文学的令人充满想象又回味无穷的别样况味。
这似乎关及素材,实则并不尽然。问题是即使都有生病、淋雨、蹬被、衣破等的经历,也未尝不能写得新颖、出彩。更何况生活,其实给了我们尤其是青少年多少梦幻而美丽的色彩啊。
其实,关于“母爱”的描写,也有不少佳作。
片段二:母亲回到家时,已经十点了,看到沙发上生病的我,急急忙忙跑过来,摸着我的脑袋,“哎呀,怎么不给我打个电话,真急死我了。”似乎是因为过于着急,妈妈并没有训我,只是摸着我的脑袋。我看着妈妈的脸,上面的雪水和汗水融为一个大大的水珠滚落下来,围巾、头发上还挂着晶莹的雪。我知道,那是妈妈在雪中急着回家挂上的呀!妈妈的裤脚上挂着几点新溅的还没有干的泥点,鞋底的雪水与污泥融为污水。她抚了抚我的头发,就去给我找药。我向窗外望去,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晶莹的雪花在路灯的照射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我回头一看,妈妈已经铺好了被子……
我们看,同样是生病,同样是妈妈的着急、关怀和爱,片段二和片段一却有很大的区别。暂且不论用语词藻上的差别,片段一中我们能“听”到的是作者说了妈妈如何着急、何等关爱,而片段二却像影视中的特写一样将妈妈的温柔、爱怜以及一幅温馨的亲子画面呈现在众人面前,怎么会不动人心扉呢?
那么,这动人的一幕,小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表述出来的呢?主要是描写!
通常说,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记事的文体。记叙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描述、展开事件。但是,如果只是依次展开,就成了流水账,很容易出问题。
作文要想真正打动读者,不能光叙述,得描写。或者说要夹叙夹描、边叙边描,记叙和描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甚至当故事本身不感人时,我们还要靠描写而不是叙述“动人”。因为,描写手法运用得好,就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实际上,由于受经历和年龄的限制,我们遇到的多是平凡、普通的事情,少有惊天动地的事情。这时,描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高尔基在阅读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简单的心》时,发现里面“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使他情不自禁“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这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就是作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