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月8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周刊 好家风筑起节日腐败“防火墙” 让“家”成为孩子拥有文化自信的加油站 界限感, 家庭和睦的要义 文明家风吹进楼栋间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曾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自己文化的根,传承自己民族的精神命脉,立足现在迎接未来,这一个个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

让“家”成为孩子拥有文化自信的加油站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郝卫江

“教育的未来——让孩子在传统的沃土上成长”教育论坛日前在京举办,并发布了“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孩子表示,非常开心和家人一起参加传统文化活动,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和家人团聚很开心,增进感情”。调查还发现,虽然许多家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重视,但却忽视了对家风、家庭文化的传承。不少孩子反映,爸妈会经常带自己参观名胜古迹、听讲座,但只有三成左右的孩子表示家人与自己说起过与家族相关的各种往事。

这项调查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社完成,北京、张家口、驻马店、连云港、杭州、西安等12个城市及地区的近3000名中小学生参与了调查。该项目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参与调查的地区及城市分为三类:一二线城市、三四线中小城市、老少边贫地区。通过不同区域类型的对比分析,调查者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重视情感与传承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属于课堂,更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该调查设计了一些与家庭有关的调查问题——

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

调查显示,49%的孩子和家人一起游览过名胜古迹和博物馆;46.2%的孩子与家人一起听过传统文化的讲座或观看过演出;30.2%的孩子与家人一起参加过地方民俗活动;仅有16.2%的孩子没有与家人参加过任何传统文化活动。

孩子们是否喜欢与家人一起参加传统文化活动?

调查表明,64.6%的孩子表示“非常乐意,我和家人都乐在其中”;14.4%的孩子表示“感兴趣的活动就愿意”;只有极少数孩子表示不太愿意。

大多数孩子都能与家人一起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表明传统文化在许多家庭中仍有保留,家长们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传统节日文化正在逐渐淡化。孩子们对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的喜爱程度远不及万圣节和圣诞节。在他们眼里,这些节日仅仅是个“小长假”,常常会有一些与吃喝相关的活动,让这类传统节日在孩子们心中打了折扣、日渐淡化。二是虽然不少家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却忽视家风、家庭文化的传承,也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一个特点。在问到“家人是否经常给你讲自己家族的故事”时,只有32.5%的孩子表示“家人经常和我说起”。

对此,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深表担忧,孩子们不仅应该在博物馆、文化作品里看到、读到传统文化,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感受到传统文化,更应该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因此,朱永新呼吁,全社会必须形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传统文化必须进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也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下复活,复活的传统文化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够传承创新。

传统文化教育应重视沃土的力量

在此次调查的分析对比中,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是,在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老少边贫地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却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优于经济发达地区。

例如,“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传统文化活动(可多选)”的对比数据如下:

老少边贫地区孩子与家人一起“听讲座、看演出”和“参加地方民俗活动”的比例均为三类地区最高。此外,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在参与活动时,感觉“我与家人都乐在其中”的比例也高于另外两类地区。

在回答“家里人和你说过有关家族的故事吗”时,44%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选择“家人经常和我说”,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28%)和三四线中小城市(29.8%)。

在问到“你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对你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时,老少边贫地区孩子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47.5%),而一二线城市孩子选择比例最高的则是“增长知识和见闻”。

调查证实,一二线大城市和老少边贫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好于三四线中小城市。一二线大城市经济和文化资源集中,有实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老少边贫地区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调查发现,由于老少边贫地区多民族融合,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且地方传统风俗保留相对完整,同时依然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得以让地方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因此,保有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定优势,老少边贫地区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这一发现让调查者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是可以学习的有形的知识和技艺,更浸透在生活的习惯和信念中,而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力量,就深植于民间生活的沃土之中。

全国少工委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对此评价说, 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文化多样,价值多元,也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选择的可能性。但是,我们的老师、家长及社会各方面,还应该更加重视孩子的精神成长,在帮助孩子做有“根”的中国人这一方面应多下一点功夫。

孩子们更期待符合儿童趣味的传统文化教育

面对“你希望接受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样的问题时,35.8%的孩子选择了“更新鲜、更时尚,符合我们的趣味”;25.7%的孩子选择了“互动性强,可以亲身体验”;20.9%的孩子选择了“生活中用得上,对我们有帮助”;16.9%的孩子希望是“互动式学习,可以对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惑”。

从这些选择中不难看出,要想让“爷爷奶奶们喜欢的东西”同样受到今天孩子们的喜爱,传统文化教育还需要探索如何与现代化、如何与当今儿童的趣味相结合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育辅助中心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的主题手工课程——剪纸、陶艺、茶道、制作毛猴等课程非常受孩子们喜欢。而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联合知心姐姐团队和国内传统文化教育专家,正在尝试在学校开设“传媒书苑”传统通识课程,以“通礼懂爱,创新智慧,治天下明责任”为核心目标,已研发出了针对低中高三个年龄段的78节课程。

在实践课程上,孩子们普遍反映喜欢“神话传说”“古代圣贤”“意趣生活类”课程。“这些课程很有趣,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还是参与体验、动手实践类的课程。例如,端午文化节中的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参观皮影馆、博物馆的社会考察类学习。传媒附小的孩子们还提出,如果能把传统文化课的内容和游戏、动画片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家卢勤对调查的这一发现谈了自己的感悟:一个未成年人的认知世界是怎么发展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听到的可以遗忘,看见的可以记住,做过的才能真正明白。儿童脑细胞要经过主动作为才能促进它的发展,体验和经历是任何人与事都替代不了的,这才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阳光和雨露。

显然,孩子们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有了感悟才能转化为成长的营养,才能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财富。体验在美德传承中的作用无可代替。

谈起组织此次调查,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副总监、知心姐姐杂志主编祝薇表示,人的一生总会追问这样几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其实,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帮助我们寻找答案,我们是龙的传人,拥有中国人的基因,我们的根就在这片沃土上。正因如此,不管我们的孩子将来走向世界的何方,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总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传统文化记忆会让他们心有所属,充满正能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