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名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以前可听话了,现在上了高中什么都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他就嫌烦。”据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
其实,高中生和初中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老师过多干涉,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特点,依然用老眼光看待孩子,用老方法处理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外界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尤其是高中生。
很多教育界人士都感慨,如今的高中生比上个世纪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更桀骜不驯,更难管理和教育,他们动辄与家长、老师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实在令人头疼。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情绪的宣泄口,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避免两代人的战争?方法只有一个:与孩子实现良好沟通。但这也正是许多家长的隐痛:为什么我能把孩子养大,却无法跟他沟通?
为什么与孩子难沟通?
教育专家认为,沟通难的原因包括几个方面:
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问爸爸:您听说过《菊花台》吗?爸爸说:没喝过。爸爸以为《菊花台》和茅台一样都是酒呢!这就是代沟。孩子喜欢李宇春、周杰伦、王力宏,穿着走哈韩、哈日路线,说话中英文混杂,思维跳跃;父母关注的是股票基金,听的是凤凰传奇,穿的是西装,说话中规中矩,思维四平八稳。两代人喜欢的、关注的东西都不一样,怎么交流?
因此,高中生回家后主动与父母交流的很少,有些孩子甚至十多天不与父母说一句话。其实,孩子并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不知道该说什么。父母有时候会主动跟孩子说话,无非是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近期学习成绩好不好,但孩子往往听个开头就烦了。
孩子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内容与“关注自我”有关,比如个人爱好,孩子希望跟父母聊聊喜欢的明星,或者历史奇闻等,此外,才是未来人生规划、学习、高考等话题。
但在现实中,大部分高中生说父母跟他们谈得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少部分父母和孩子谈论未来职业规划,只有极少数父母愿意跟孩子谈论电影明星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内容。
父母最爱谈学习,这让高中生最反感。可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当孩子不想沟通时,大多数家长便束手无策。其实,高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增强,他们比小时候更愿意与人交流。当遇到困难时,他们通常会找信得过的人沟通,而不是非要求助于家长,这种长大的表现却不为家长所理解和接受。
唠叨使高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上高中后,很多家长陷入两难境地:眼看孩子的状态不好,不说,他不用心;说,他嫌你唠叨。家庭矛盾由此产生,甚至双方长期冷战。高中生烦的是家长唠叨,缺的是与家长的正常沟通。很多家长认为,跟孩子沟通就是督促他学习;而学生却认为,不用爸妈说,自己也知道要好好学习,但是家长不停地唠叨,反而扰乱了自己想好好学的心情,索性想发泄一下。
中国人在潜意识中喜欢攀比,比工作、比待遇、比容貌,还喜欢比孩子。比孩子时,家长又总是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自己孩子的缺点。家长的初衷是以此激励孩子上进,但这样的比较往往适得其反,它给孩子的暗示是:你没希望了,连父母都不信任你。孩子得不到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家长也就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父母监控迫使孩子远离
许多家长对孩子不放心,当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时,他们就开始充当“007”,翻查书包、偷看日记、追查电话、拆阅信件等,让高中生最苦恼的,恰恰就是爸妈对他全方位的监控。一名高中生气愤地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隐秘的世界,未得到邀请,别人是无权进入的,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但是我的父母连这点都做不到。”日久天长,彼此的隔阂会越来越深。
家庭结构也影响亲子沟通
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可能仅仅是不合拍而已,而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由于家庭结构变化,单亲和再婚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交流,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关爱和交流的一群。
孩子渴望被理解和尊重
要想与孩子有效沟通,家长不妨做些调整——
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家长首先要反省自身,生活中自己是不是有不当的语言和举止,阻碍了孩子与你的进一步交流?
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是很自然的。要了解孩子想什么,必须要让他说出来,所以家长每天无论再忙,都要抽出时间来跟孩子聊聊,了解他的想法,用心听他讲话,使他感觉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家长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充分尊重孩子,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这样,交流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与孩子沟通是门学问,家长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比如,将“我讲”变“我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尊重;对孩子讲的有道理的地方,要通过语言、目光或体态表示肯定;对于孩子的错误观点不要急于纠正,不要打断孩子的讲话;要理解孩子由于年龄和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表达内心想法而可能产生的偏见或者误会。
家长还应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想说什么,想听什么,感受如何?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沟通肯定会畅通,交流肯定会融洽。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多谈如何学做事、学共处、学做人等话题。孩子愿意听,愿意聊,就表明他已经在心里接受了家长的一些思想和观点,这样,就无须家长再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大道理了。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家长可以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烦心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父母的难处,产生为父母分忧的念头。当孩子能够理解父母,愿意为父母分忧时,家长要表示欣赏,并与孩子一起出主意、想办法,采纳孩子有价值的建议。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十分尊重自己,更感到自己长大了,同时又使孩子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