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年,我期待北京初冬的气候更加南方化,要湿润不要雾霾,让我做的酱肉能被清新湿润的空气抚慰,被温软的阳光悠悠地照耀,香味更加醇厚,肉质更加鲜美,吃着酱肉,仿佛回到了故乡。
■ 简云
秋天本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今年的秋天却一反常态,过早到来的寒潮和持续不断的雾霾,将京城最美好的季节彻底葬送。不过,人人厌恶的雾霾天,我却并不讨厌,甚至期待,因为,我第一次学着腌制的酱肉正一条条挂在阳台上,它们需要类似南方冬天那种阴冷湿润的气候。北京秋末冬初的雾霾天无风、湿度大,还没上冻,正是酱肉的好时机,所以,我期待的其实只是湿润而非雾霾,无奈它们总是相伴而来,让我的期待显得很奇葩。
酱肉是老家杭州的传统特产,通常在冬天腌制。记得小时候,过年前,几乎家家门前都会挂着几条深褐色的酱肉,有的人家还酱鸭、酱鸡,过年的餐桌上,酱肉与酱鸭几乎是必备品,酱鸭可以做冷盘,酱肉却必须热食。相比之下,酱肉更受欢迎,在锅里蒸的时候就发出诱人的香味,端上桌更是喷香异常,吃进嘴里,柔韧适度,既有嚼劲,又不柴,就着酱肉,一晚白米饭可以很快下肚。
在北京的许多年里,酱肉成为我思乡的一部分。知道我爱吃酱肉,姐姐每年都会酱好肉用快递寄给我,但酱肉太重,快递成本颇高。我也曾想自己在京腌制,但北京冬天总是干冷干冷的,估计酱肉一挂上阳台,没几个小时就会被风吹成一条梆梆硬的肉棍,没法进口,所以一直不敢动手。不过,近两年我发现北京11月上旬常常会有阴湿的天气,而且温度通常还不会到零下,似乎有点向南方气候靠拢的意思,于是,心里蠢蠢欲动,要试制一把。
而今年这样的气候竟从10月就开始了,真合我意,酱肉有戏啊!10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便上超市买来五条五花肉,三斤酿造酱油,开始动手。
跟湖南、四川的腊肉用烟熏不同,杭州人的酱肉做起来十分简单,一言以蔽之,就是酱油泡肉。姐姐告诉我的方法是,选厚实的五花肉,切成一寸多宽的长条,酱油必须要那种传统酿造的,在酱油里放入料酒、大料、生姜,然后将酱油烧开,晾凉,将肉放进去,泡上三天捞出,挂在阳台上,晾五到七天,就大功告成。
按照这个炮制方法,我又适当发挥了一下。先将三斤酱油倒入不锈钢大蒸锅,怕酿造酱油鲜味不够,又加入一些生抽;原料也多放了两味,加了香叶和桂皮;想想姐姐的酱肉似乎有些咸,又放了些糖,兑了点水。然后就将这一大锅料烧开,晾凉后放入五花肉,怕室内温度太高,就把锅端到阳台上。
之后的两天,竟然都是阳光灿烂,这让我很有点忐忑不安,但老天似乎很照顾我,等我挂起酱肉,阴湿的雾霾如期而来,而且连续三天都是,这真让我大喜过望。第四天多云,酱肉又晒到了一点阳光。姐姐说,被阳光照过的肉更香,看来,一切都很完美。不过,第五天,风终于来了,雾霾散去,我的酱肉可吹不得大风,赶紧收起,放入冰箱。
当晚,迫不及待试吃我第一次自制的酱肉,除了还是有些咸,味道跟姐姐寄给我的基本一致。首战告捷,欣喜异常,决定再接再厉。于是,又买了六七条五花肉,在原来那锅酱油里添了一斤酱油,一百多毫升水和一些香料,开始二度制作。这一回,天气比之前干燥,酱肉挂起后,为了防止发硬,我创造性地在夜晚给酱肉套上了塑料袋,效果很不错。第二锅酱肉虽然略干,但咸淡适中。
这一堆酱肉除了分送好友,一半都塞在我的冰箱里,让我有一种提早过年的感觉。从前杭州人吃酱肉,常常从冬天吃到来年春天,等春笋出来的时候,春笋蒸酱肉,那是绝对的美味。酱肉除了蒸着吃,也可以像腊肉那样,和荷兰豆、菜花、蒜苗等蔬菜一起炒着吃,但蒸的酱肉吃起来更香,更原汁原味。
一位四川籍的女友吃过我的酱肉之后,大表赞赏,让我教她制作的方法,我说,今年时机已过,且待来年吧。来年,我期待北京初冬的气候更加南方化,要湿润不要雾霾,让我做的酱肉能被清新湿润的空气抚慰,被温软的阳光悠悠地照耀,香味更加醇厚,肉质更加鲜美,吃着酱肉,仿佛回到了故乡。